
小米在 2025 年推出的新电动车以SU7 Ultra和YU7为核心,展现了其在高性能、智能化和生态融合方面的突破。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旗舰车型:小米 SU7 Ultra—— 重新定义电动超跑
1. 性能与技术突破
- 动力系统:搭载小米自研的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双 V8s 后轴电机 + V6s 前轴电机),综合输出功率达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1.98 秒,最高时速突破350km/h,成为全球最快量产四门车。
- 电池与续航:采用宁德时代麒麟 II 高功率电池包,支持 5.2C 超快充技术(11 分钟充至 80%),CLTC 续航里程达630km。电池配备双大面主动冷却系统,可连续两圈纽北赛道驾驶不热衰减。
- 赛道级操控:
- 底盘调校:纽北赛道专属调校,双腔空气弹簧 + 倍适登 EVO T1 绞牙减振器(10 段调节),操控极限媲美专业赛车。
- 制动系统:碳陶瓷制动盘(前盘 430mm)+Akebono 六活塞卡钳,100km/h-0 制动距离仅30.8 米,连续 10 次制动无衰减。
2. 设计与智能座舱
- 空气动力学:碳纤维固定尾翼(下压力 285kg)、主动扩散器及超大前铲,风阻系数优化至0.195,兼具超跑美感与性能需求。
- 内饰配置:
- 黑黄撞色设计,大面积 Alcantara 材质与碳纤维饰板,运动座椅带主动侧翼支撑。
- 车机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运行 Xiaomi HyperOS 系统,支持 AR 导航、语音助手及小米生态互联(如与米家设备联动)。
3. 价格与市场表现
- 售价:标准版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81.49 万元,对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约 200 万元)性价比显著。
- 市场热度:预售 10 分钟斩获 6900 台大定订单,上市三天订单破 1.2 万台,首月交付量超 1.5 万台,成为 2025 年现象级产品。
二、中大型 SUV:小米 YU7—— 续航与智能化的平衡
1. 定位与设计
- 尺寸:长宽高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五座布局,轿跑式低趴设计,运动感突出。
- 续航与动力:
- 后驱版 CLTC 续航820km(磷酸铁锂),四驱版760km(三元锂),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快充 15 分钟补能 400km。
- 双电机系统(前 220kW + 后 288kW),零百加速4.5 秒,兼顾性能与能耗。
2. 智能驾驶与用户体验
- Xiaomi HAD 智驾系统:
-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停车场,支持拟人化轨迹规划、智能变道。
- 用户需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后启用,确保复杂路况下的安全性。
- 生态联动:与小米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连接,支持远程控车、无感解锁等功能。
3. 上市计划
- 时间与价格:预计 2025 年三季度上市,起售价或为30 万元左右,对标特斯拉 Model Y、蔚来 ES6。
三、增程 SUV “昆仑”—— 家庭用户的新选择
1. 技术亮点
- 增程式混动:纯电续航或达400km,综合续航超 1000km,解决用户里程焦虑。
- 六座布局:轴距 3100mm,配备后轮转向系统,提升灵活性。
2. 市场定位
- 价格:预计20-25 万元,对标理想 L8、问界 M7,主打家庭用户市场。
- 上市时间:2025 年四季度亮相,2026 年正式交付。
四、供应链与全球化布局
1. 核心供应链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与比亚迪(磷酸铁锂)双供应商,自研 800V 高压平台降低成本。
- 电机: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6s 超级电机,转速 21,000rpm,功率密度 2.8kW/kg。
2. 全球化战略
- 欧洲市场:2026 年试水德国、法国,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波兰 KD 工厂降低关税成本。
- 东南亚与中东:复制印度合资建厂经验,强化电池高温适应性,2027 年实现规模化落地。
五、市场反馈与行业影响
1. 销量与口碑
- SU7 Ultra:上市首月交付超 1.5 万台,二手市场溢价成交(1 元起拍价最终高于新车指导价),用户中 BBA 56E 车主占比超 50%。
- 品牌效应:小米汽车 Q1 交付量超 7.5 万台,带动手机业务增长(Q1 出货量 1330 万台,同比增 39.9%),形成 “人车家” 生态协同。
2. 行业标杆意义
- 技术突破:SU7 Ultra 的纽北圈速(6 分 46 秒 874)打破保时捷纪录,证明中国品牌在高性能电动车领域的实力。
- 模式创新:智能化订阅服务(如欧洲城市 NOA 包年 599 欧元)、轻资产海外扩张,为行业提供新路径。
总结:小米的 2025 年电动车战略
小米通过SU7 Ultra树立技术标杆,YU7拓展主流市场,增程 SUV “昆仑”覆盖家庭用户,并依托Xiaomi HAD 智驾系统和生态优势,构建 “高性能 + 智能化 + 高性价比” 的产品矩阵。其全球化布局与供应链整合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未来,随着产能提升(北京工厂二期 2025 年底竣工,年产能 30 万台)和技术迭代,小米有望在全球市场持续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