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 SU7 系列的核心产品为小米 SU7 Ultra,作为小米汽车的旗舰高性能版本,其在技术、性能和市场表现上均展现出显著突破。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2025 款小米 SU7 Ultra:技术巅峰与赛道传奇
1. 性能与动力:超跑级数据与赛道统治力
- 三电机四驱系统:搭载由两台小米超级电机 V8s 和一台 V6s 组成的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最大功率1138kW(1548 马力),峰值扭矩1770N·m,零百加速仅需1.98 秒,最高时速350km/h,刷新多项赛道纪录。
- 赛道成就:
- 上海国际赛车场圈速2 分 09 秒 944,打破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保持的量产车纪录。
- 成都天府赛道(1 分 26 秒 741)、株洲国际赛道(1 分 41 秒 806)等全国多赛道 “最速四门量产车” 认证。
- 电池与续航:
- 标配93.7kWh 宁德时代麒麟 Ⅱ 电池,支持 5.2C 超充,CLTC 续航630km,15 分钟补能510km(800V 高压平台)。
- 高配版(Pro+)可选1200km 续航固态电池(2025 年 Q4 推出),能量密度达 500Wh/kg,热失控风险降低 90%。
2. 智能驾驶:安全升级与技术争议
- 硬件配置:配备11 颗摄像头 + 1 颗激光雷达 + 12 颗超声波雷达 + 3 颗毫米波雷达,算力平台为双 Orin X(508 TOPS),支持城市 NOA、端到端代客泊车等功能。
- 安全事件影响:2025 年 3 月因高速碰撞事故引发舆论关注,暴露 L2 级辅助驾驶的局限性。小米通过透明化数据公开、强化方向盘监测等措施应对,销量短期受挫后迅速反弹。
- 行业趋势:事故后,智能驾驶宣传转向 “安全筑基”,工信部加强监管,禁用 “自动驾驶” 等术语,强调驾驶员全程接管责任。
3. 设计与豪华体验
- 外观:
- 车身尺寸5070×1970×1465mm,轴距 3000mm,风阻系数0.195Cd,碳纤维尾翼与主动扩散器提供285kg 下压力,兼顾空气动力学与运动美学。
- 配色包括闪电黄、太空银、鹦鹉绿等限量版,彰显赛道基因。
- 内饰:
- Alcantara 材质与碳纤维饰板营造运动氛围,标配56 英寸 HUD、16.1 英寸 3K 中控屏、25 扬声器杜比全景声系统,支持小米澎湃 OS 全生态互联。
- 座椅标配通风 / 加热 / 按摩功能,后排双 Pad 娱乐系统提升乘坐体验。
4. 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销量与订单:2025 年一季度交付量75,869 辆,稳居新势力榜首,累计锁单超 43 万台,交付周期最长需等待49 周(约 11 个月)。
- 用户画像:67% 为十年以上 “米粉”,91% 深度绑定米家生态,顶配版(Ultra)订单占比 43%,二手保值率超百万豪车。
- 争议与信任:事故后消费者态度分化,部分用户因技术透明化选择支持,部分持观望态度,但长期订单基础稳固。
二、2025 款小米 SU7 基础版:延续经典与生态优势
1. 核心配置与定位
- 动力与续航:
- 标准版搭载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弗迪 / 宁德时代随机供应),CLTC 续航700km;Pro 版(94.3kWh)与 Max 版(101kWh 三元锂电池)续航分别为 830km 和 800km。
- 支持 400V/800V 全域碳化硅高压平台,15 分钟补能 350-510km,兼容小米超级充电站(600kW)。
- 智能生态:
- 全系标配Xiaomi Pilot L2 级辅助驾驶,支持高速 NOA、自动泊车等功能;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深度整合小米澎湃 OS,实现手机 - 车 - 家无缝互联。
- 五屏联动(中控 + 副驾屏 + HUD + 后排双 Pad)与 200 + 米家设备控制,强化生态壁垒。
2. 设计与价格
- 外观:延续 “水滴大灯”“流畅车身线条” 等家族设计,提供 10 种配色,标配 19 英寸轮毂,Max 版可选 20 英寸 Brembo 卡钳。
- 价格:
- 标准版21.59 万元,Pro 版24.59 万元,Max 版29.99 万元,Ultra 版52.99 万元起(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
- 对比竞品(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SU7 在续航、生态和性能上具备差异化优势。
3. 市场反应与挑战
- 订单积压:因产能限制(北京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标准版等车周期达31-34 周,Max 版25-28 周,用户忠诚度较高,75% 选择等待而非退订。
- 竞争压力:面对极氪 007、特斯拉 Model 3 等竞品的续航与补能优势,小米需加速产能释放与技术迭代以维持市场地位。
三、技术突破与行业影响
1. 固态电池与安全革新
- 宁德时代麒麟 5.0 固态电池:2025 年 Q4 将应用于 SU7 Pro + 及 Max 版,能量密度 500Wh/kg,支持 12 分钟充电 80%,热失控风险降低 90%,预计 2026 年成本下降 30%。
- 液态电池安全优化:通过 CTB 倒置电芯技术、底部撞击防护等设计,提升传统锂电池安全性,但仍面临行业共性挑战。
2. 智能驾驶行业转向
- 安全优先级提升:事故后,小米强化辅助驾驶功能边界宣传,增加方向盘握力监测、人脸识别等硬件,避免 “脱手脱眼” 操作。
- 行业监管收紧:工信部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禁用 “自动驾驶” 等术语,推动技术从 “参数营销” 回归 “安全筑基”。
四、用户选择建议
1. 追求极致性能与科技
- 推荐车型:小米 SU7 Ultra
- 理由:1.98 秒破百、赛道级操控、固态电池技术(未来可选),适合追求速度与技术标杆的用户。
2. 注重性价比与生态体验
- 推荐车型:小米 SU7 Max 版
- 理由:800km 续航、800V 高压快充、L2 级辅助驾驶,兼顾续航与智能体验,价格适中。
3. 家庭用户与日常通勤
- 推荐车型:小米 SU7 Pro 版
- 理由:830km 超长续航、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米家生态互联,满足家庭长途出行需求。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 SU7 系列以SU7 Ultra为技术旗舰,凭借超跑级性能、赛道统治力和固态电池前瞻布局,重新定义电动轿车标杆;而基础版 SU7 则以 “全系长续航”“生态协同” 为核心,持续巩固其在 20-30 万元市场的竞争力。尽管面临智能驾驶安全争议和产能压力,小米通过技术透明化、产能扩张和生态壁垒,仍稳居新势力第一梯队。未来,固态电池普及、智能驾驶安全升级和全球化布局(如欧洲市场)将成为其持续增长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