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对撞

2025-04-19 18:55:36  阅读 2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对撞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碰撞安全表现成为行业焦点,其官方测试成绩、真实事故案例及技术争议交织,展现出复杂的安全图景。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官方碰撞测试:C-NCAP 与中保研的双优认证


  1. C-NCAP 五星成绩
    小米 SU7 Max 在 2025 年 3 月通过中汽中心(C-NCAP)测试,综合得分率 93.5%,创历史新高。其乘员保护得分率 94.31%,主动安全得分率 95.25%,在正面 50% 偏置碰撞、侧面碰撞等项目中表现优异。例如,56km/h 正面碰撞时,车身加速度 OLC(乘员负载指数)控制在 23.5g,优于行业平均的 25g 标准。

  2. 中保研严苛场景验证
    2024 年 9 月中保研测试显示,SU7 在副驾侧正面 25% 偏置碰撞中获得 “优秀” 评级。其采用的 “车轮旋转 + 车体滑移 + 车身强化” 方案,通过三条力传递路径分散冲击力,避免轮毂侵入座舱。测试中 A 柱仅弯曲 12 度,方向盘气囊与侧气帘 0.1 秒内联动弹出。


二、真实事故:极端场景下的安全边界


  1. 杭甬高速 “工业奇迹”
    2025 年 8 月,一辆时速 112 公里的 SU7 Ultra 在高速碰撞护栏后翻滚三圈,车主仅左臂擦伤。其高强度钢占比 82% 的笼式车身扛住冲击,电池包在 - 35℃低温下未泄漏,BMS 系统 15 毫秒内切断高压电路,速度比行业标准快 3 倍。

  2. 安徽铜陵高速爆燃事故
    2025 年 3 月,一辆 SU7 标准版以 97km/h 撞击水泥护栏后起火,导致 3 人遇难。调查显示,碰撞速度远超设计上限(国标测试为 64km/h),电池包因 17mm 形变触发热失控,且 AEB 系统未响应静态障碍物(如锥桶)。事故暴露智驾系统对施工场景的识别缺陷,以及标准版电池防护与高配车型的差距。

  3. 湛江事故与电池争议
    2025 年 4 月,SU7 标准版与电动车碰撞后起火,小米回应称起火原因为对方电动车锂电池挤压,自身电池未直接参与燃烧。但事故再次引发对电池防护的讨论,尤其是标准版未配备 CTB 电芯倒置技术,电池包防护结构能量密度比竞品低 8%。


三、对比测试与技术争议


  1. 自媒体测试的舆论风暴
    2025 年 1 月,某博主发布 “小米与极氪对撞” 视频,称 SU7 车身变形严重。小米法务部介入后,指出测试条件不严谨(如速度、角度非标准化),并强调 SU7 开发中已通过 3000 余次碰撞测试。类似争议还包括 “SU7 与沃尔沃对撞”,虽播放量破亿,但测试车价差达 3 倍,可比性存疑。

  2. 电池安全技术的双重性

    • 硬件激进:SU7 Max 搭载的 “蜂巢 2.0” 电池采用陶瓷纤维包裹电芯、气凝胶隔热层及双向防爆阀,穿刺测试中明火出现时间从国标的 5 分钟延长至 22 分钟。
    • 软件保守:智驾系统在碰撞前 0.8 秒识别护栏但未制动,后台数据显示系统判定 “制动会导致更危险的侧翻”,这种基于千万公里路测的决策逻辑引发责任划分争议。


四、用户反馈与行业影响


  1. 用户信任与争议并存

    • 正面案例:江苏车主在车辆坠崖翻滚 20 米后,因车身刚性和气囊保护仅轻微擦伤,复购同款车型。
    • 负面舆情:部分用户质疑小米过度宣传 “安全冗余”,但事故中车门解锁延迟、电池起火等问题暴露技术短板。例如,安徽事故中车门机械解锁需 22.7kg 力度,超过女性平均握力 26%。

  2. 政策与行业变革
    2025 年 4 月实施的新国标(GB 38031-2025)要求电池热失控后 2 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小米 SU7 的蜂巢 2.0 结构可能部分满足,但标准版电池尚未通过底部撞击等新增测试。此外,工信部收紧智驾功能准入,要求车企禁用 “自动驾驶” 等表述,小米事故后多家车企暂缓推送高阶智驾更新。


五、技术迭代与未来挑战


  1. OTA 升级与功能优化
    2025 年 4 月推送的 OTA 更新优化了雨雾天气雷达误报率(降低 42%),新增 “新手模式” 限制最高车速。但 AEB 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仍未完全解决,小米官方承认 “不响应锥桶、水马”。

  2. 国际市场的安全门槛
    小米 SU7 尚未通过 IIHS、Euro NCAP 等国际测试,其高强度钢占比(90.1%)虽优于特斯拉 Model 3(76%),但在侧面柱碰、车顶抗压等项目仍需验证。若进入欧美市场,需满足更严苛的 UN R100.03 等标准。


总结:安全的 “硬币两面”


小米汽车在碰撞安全领域展现出硬件创新与软件保守的双重策略:

  • 优势:车身结构、电池防护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C-NCAP 成绩刷新纪录,真实事故中多次验证乘员保护能力。
  • 短板:智驾系统场景适应性不足,电池安全在极端工况下仍存风险,用户教育与舆情应对需加强。

对于消费者,选择小米 SU7 需权衡其激进的硬件设计与保守的软件逻辑,尤其关注智驾功能的使用边界。而行业层面,小米的碰撞争议推动了安全标准升级与技术透明化,这或许是比测试成绩更深远的影响。

小米汽车对撞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0628.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