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2025 年小米汽车全系产品均属于新能源汽车。从技术路线、政策定义到市场定位,小米汽车的产品矩阵完全符合中国及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标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路线与产品矩阵:纯电主导,增程蓄势
1. 纯电动车型全面覆盖
- 小米 SU7 系列: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量产车型,SU7 标准版、Pro 版、Max 版及 Ultra 版均采用纯电动驱动系统。其中,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最大功率达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 1.97 秒,CLTC 续航 620 公里,属于高性能纯电动车型。
- 小米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的中大型纯电轿跑 SUV,提供单电机(235kW)和双电机(508kW)版本,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最高 82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150 公里)。
- 技术亮点:小米汽车全系标配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能量密度 200Wh/kg)、自研 HyperEngine V8 电机、智能驾驶系统 Xiaomi Pilot 4.0(含激光雷达),代表了当前纯电动车的技术前沿。
2. 增程式车型蓄势待发
- 小米昆仑增程 SUV:内部代号 “昆仑” 的增程式 SUV 预计 2025 年四季度亮相,2026 年正式上市。该车采用增程式混动系统,纯电续航或达 400 公里,配备后轮转向和六座布局,定位中大型 SUV,起售价约 15 万元。
- 政策适配性: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在中国被明确归类为新能源汽车,其主要依靠电力驱动,内燃机仅用于发电,符合《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的标准。
二、政策与市场:双重背书新能源属性
1. 政策定义明确
- 中国标准:根据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BEV)、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增程式(EREV)和燃料电池(FCEV)四类。小米汽车的纯电车型和增程式车型均在政策覆盖范围内。
- 补贴与法规: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续,旧车报废换购新能源车最高可享 2 万元补助,进一步推动小米汽车的市场渗透。
2. 市场定位与竞品对标
- 中高端纯电市场:小米 SU7 系列(25-81 万元)和 YU7(30-40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Y、蔚来 ET5、理想 L7 等新能源车型,价格较竞品低 10%-15%,主打 “技术平权” 和生态整合优势。
- 全球化布局:小米 SU7 Ultra 计划进军欧洲市场,挑战纽伯格林北环赛道纪录,而东南亚市场则侧重性价比纯电车型,符合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三、技术创新与行业趋势:巩固新能源地位
1. 三电系统突破
- 电池技术:小米汽车采用宁德时代麒麟 II 高功率电池包,支持赛道级放电功率,配合自研 BMS 系统,续航达成率超 90%,能耗降低 15%。
- 电机与电控:HyperEngine V8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采用碳化硅材料和油冷技术,效率提升至 97% 以上。
2. 智能化与生态整合
- 智能驾驶:Xiaomi Pilot 4.0 系统搭载 2 颗激光雷达 + 5 颗毫米波雷达 + 12 颗摄像头,支持城市 NOA 和代客泊车,计划 2025 年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
- 人车家全生态:车机系统深度整合小米智能家居、穿戴设备,支持语音控车、AR-HUD 和多设备互联,强化用户粘性。
四、潜在风险与应对
1. 增程式车型的市场接受度
- 挑战:增程式技术在部分市场被视为过渡方案,需平衡续航、成本与用户认知。
- 应对:小米通过 “超快充 + 长纯电续航” 策略(如昆仑增程 SUV 纯电续航 400 公里),降低用户对燃油发动机的依赖。
2. 供应链与产能瓶颈
- 挑战: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为 30 万辆,但当前 SU7 系列等车时间已达 50 周,产能压力显著。
- 应对: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工程将于 2025 年 7 月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60 万辆,并与宁德时代、博世等供应商深化合作。
结论:新能源属性毋庸置疑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产品矩阵以纯电动车型为主导,增程式车型蓄势待发,全系符合中国及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和政策定义。其技术创新(如 800V 高压平台、固态电池预研)和生态整合(人车家互联)进一步巩固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地位。尽管面临产能和市场竞争挑战,但小米汽车凭借 “高性价比 + 技术平权” 策略,有望在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