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已在多个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了自主研发突破,构建了从底层硬件到智能生态的全栈技术体系。以下是其技术布局的详细解析:
一、动力与三电系统:性能与能效的双重突破
- 超级电机技术
小米自研的 HyperEngine 系列电机代表了行业顶尖水平。其中,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高达 27,200rpm,功率密度达 10.14kW/kg,超过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电机性能的 60%。该电机采用 960MPa 特种硅钢片(强度为行业主流产品的两倍)、双向全油冷散热系统(散热面积提升 100%)以及阶梯式错位设计(有效散热面积增加 7%),并申请了 155 项专利。2025 年推出的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V8s 双电机 + V6s 单电机),综合功率达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极速突破 350km/h,性能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S 等百万级豪车。
- 电池技术创新
- CTB 一体化电池:小米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 CTB 技术,通过电芯倒置设计(泄压阀朝下)、17 层高压绝缘防护、7.8㎡双面液冷散热以及 165 片气凝胶隔热材料,实现了 77.8% 的集成效率,释放 17mm 车内空间,并通过 1050 + 项安全测试(国标 20 倍)。
- 固态电池应用:2025 年 SU7 Pro + 车型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5.0」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500Wh/kg,支持 12 分钟快充至 80%,CLTC 续航 1200km,热失控风险降低 90%。小米在电池云安全技术、极端工况热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自主优化。
- 智能底盘技术
小米预研的四电机驱动系统(综合功率 2054PS)支持原地掉头、圆规泊车等功能,与比亚迪「易四方」技术对标;全主动悬架系统响应速度是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支持 140mm 升降行程,可实现车辆原地起跳;48V 线控转向系统支持 5:1-15:1 转向比调节,线控刹车系统提升 10% 续航。
二、智能驾驶:从功能到体验的全面升级
- 全栈自研算法
小米智能驾驶团队规模超 1000 人,累计测试里程超 1000 万公里,2025 年推出的 Xiaomi HAD 端到端系统支持无图城市领航、漫游寻位泊车等功能。其核心技术包括:
- 变焦 BEV 与超分辨率占用网络: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动态障碍物精准识别,在城区复杂路况下接管率降低 40%。
- 道路大模型:基于 1000 万段场景数据训练,可预测 1000 米内道路变化,支持高速、城区全场景覆盖。
- 端到端感知决策:全球首个可量产的端到端大模型,实现机械库位泊入等超高难度场景。
- 硬件与算力
SU7 Ultra 搭载 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1 颗激光雷达,配合英伟达 Orin X 芯片(算力 500TOPS),支持 11.45EFLOPS 实时算力。2025 年计划推出的 MX11 车型将搭载更高算力的自研芯片,以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
三、智能座舱:生态互联的深度融合
- 澎湃 OS 车机系统
基于小米澎湃 OS 重构的车载系统,支持手机、车机、家居设备无缝联动。其核心功能包括:
- 跨端应用流转:手机应用可直接投屏至车机,支持多任务并行处理。
- 语音交互升级:「小爱同学」支持连续对话、方言识别,响应速度提升至 300ms。
- 多屏协同:7.1 英寸仪表盘 + 16.1 英寸中控屏 + 后排拓展屏,支持手势控制和分屏显示。
- 硬件配置
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AI 算力达 30TOPS,图形处理能力提升 3 倍,可流畅运行 3D 导航和 AR-HUD。未来计划推出自研座舱芯片,以降低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
四、生产制造:工艺与材料的革新
- 超级大压铸技术
小米自研 9100t 压铸设备集群,配合「泰坦合金」(含 30% 循环铝),实现后地板 72 个零件合一,焊点减少 840 个,重量减轻 17%,生产效率提升 45%。该技术获得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国际领先水平」认证。
- 一体化车身专利
2025 年 4 月获批的电池与车身一体化专利,通过电池包顶部集成横梁,提升侧碰安全性,并实现车辆轻量化,续航里程增加 5%。
五、技术合作与生态布局
小米在关键领域采取「自研 + 合作」策略:
- 电池: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 CTB 技术和固态电池,电芯由宁德时代供应,但小米主导结构设计和热管理优化。
- 芯片:自动驾驶芯片采用英伟达 Orin X,座舱芯片依赖高通骁龙 8295,但关联公司玄戒科技已启动自研芯片研发。
- 生态:与蔚来、小鹏等共建充电网络,覆盖 58 个城市 200 + 门店,2025 年目标交付 30 万辆。
六、技术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小米在技术上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 品牌溢价不足:高端车型(如 SU7 Ultra)需进一步提升市场认可度。
- 充电网络依赖:480kW 超充需依赖官方充电桩,第三方充电效率受限。
- 技术迭代压力:需在固态电池、L4 级自动驾驶等领域持续投入,以保持竞争力。
2025 年,小米汽车通过「硬件自研 + 生态整合」的策略,已构建起覆盖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座舱、制造的全链条技术能力。其技术布局不仅支撑了产品性能的突破,也为未来的智能化和全球化竞争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