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 SU7 Ultra 作为小米汽车首款高性能旗舰车型,自 2025 年 2 月 27 日正式上市以来,凭借赛道级性能、创新技术和颠覆性定价,迅速成为全球纯电超跑市场的焦点。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核心性能:赛道基因与量产车标杆
1. 动力与加速:打破物理极限
- 三电机四驱系统:搭载两台小米超级电机 V8s(后轴双电机)和一台 V6s(前轴电机),综合最大功率 1138kW(1548 马力),峰值扭矩 1770N・m,零百加速仅需 1.98 秒,最高车速 350km/h。这一数据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2.3 秒)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2.1 秒),成为全球加速最快的量产四门轿车。
- 赛道实测表现: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刷圈成绩为 2 分 09 秒 944,打破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保持的量产车纪录;纽北赛道湿滑路面成绩 6 分 46 秒 874,成为纽北最速四门车。
2. 电池与续航:宁德时代麒麟 II 电池的黑科技
- 高性能与安全性的平衡:搭载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采用 “防弹涂层”(耐穿刺性能提升 13 倍)、结构防护设计(预留冲击形变空间)和 NP2.0 无热扩散技术,确保极端工况下的安全。电池支持 5.2C 超充,10%-80% 充电仅需 11 分钟,CLTC 续航 630 公里,即使 20% 电量仍能输出 800kW 功率。
- 赛道级散热系统:双大面冷却面积 7.3㎡,峰值换热功率 18kW,确保纽北连续两圈飞行圈电池温度<55℃。
二、技术创新:国产供应链的突破
1. 轻量化与空气动力学
- 碳纤维车身:量产版采用 17 处碳纤维部件(如车顶、侧裙、尾翼),整车减重超 599kg,整备质量仅 1900kg(原型车),量产版控制在 2400kg 以内。
- 空气动力学设计:固定式大尾翼、扩散器、前铲等部件带来 2145kg 下压力,媲美 GT3 赛车。
2. 智能驾驶与座舱
- HAD 全场景智驾系统:搭载激光雷达、高通骁龙 8295 芯片和 Xiaomi HyperOS 系统,支持城市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但用户反馈显示,高速领航变道策略保守,匝道处理偶发异常。
- 澎湃智能座舱:配备 25 扬声器音响、座椅按摩、双 50W 无线充电等,车机交互流畅,但部分用户反映语音助手响应速度待优化。
三、市场定位与定价:颠覆传统豪华品牌
1. 价格策略
- 标准版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相比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199.8 万元)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81.49 万元),性价比优势显著。
- 订单与交付:上市 72 小时大定突破 1.9 万辆,提前完成年销 1 万辆目标;当前等车周期 18-21 周,非 Ultra 版本需等待近一年。
2. 目标用户
-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用户占比超 50%:50 万级定价精准切入传统豪华品牌用户群体,女性用户占比约 20%。
四、服务与生态:Ultra Club 的高端体验
1. 会员专属权益
- Ultra Club 年费 3999 元:提供免费赛道救援、存胎服务、赛道耗材 88 折,以及德国纽北赛道之旅等活动。
- 限定礼盒:首批会员获赠 1:43 合金车模、纽北成绩车牌等纪念品,强化品牌归属感。
2. 产能与供应链
- 二期工厂 6 月投产:北京工厂年产能超 30 万辆,武汉基地规划中,2025 年总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五、争议与挑战
1. 品牌认知与用户信任
- 性价比标签的双刃剑:部分高端用户对小米品牌的 “性价比” 印象可能影响购买决策,需通过产品力和服务逐步扭转。
2. 智能驾驶的成熟度
- 用户反馈两极分化:HAD 系统在复杂场景(如匝道、变道)的表现仍需优化,需通过 OTA 升级提升可靠性。
3. 国际市场布局
- 欧洲市场计划:卢伟冰透露三年内进入欧洲,但目前以国内销售为主,海外定价和渠道尚未明确。
总结:重新定义 50 万级纯电超跑
小米 SU7 Ultra 以 “性能普惠” 理念,用 52.99 万元的价格实现了传统百万级超跑的性能,同时通过赛道成绩、技术创新和会员服务塑造高端形象。尽管在品牌积淀和智能驾驶成熟度上仍需提升,但其市场表现(订单破 1.9 万辆)已证明对传统豪华品牌的冲击。未来,随着产能提升和生态完善,小米有望在高端电动赛道占据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