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正以 “技术突围 + 生态协同” 双轮驱动,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加速崛起,其战略布局和市场表现呈现以下六大核心特征:
一、销量爆发式增长,细分市场统治力凸显
- SU7 持续领跑中高端市场
作为小米首款量产车型,SU7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累计交付 75,869 辆,3 月单月销量达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稳居国内中大型轿车销量榜首,领先第二名比亚迪汉近两倍。其成功源于 “性能 + 生态” 的差异化优势:双电机四驱版 CLTC 续航 813km,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2 分钟补能 400km),搭配 HyperOS 系统实现 “人车家” 全场景互联,吸引科技爱好者和家庭用户。
- SU7 Ultra 树立性能标杆
3 月上市的 SU7 Ultra 以 81.49 万元预售价刷新行业认知,搭载三电机驱动系统(总功率 1,138kW),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极速达 350km/h,超越保时捷 911 等百万级跑车。该车在纽北赛道创下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纪录,成为全球最速四门量产车,10 分钟内斩获 3,680 台小订订单,验证高端市场潜力。
- 产能瓶颈与交付目标上调
尽管 SU7 订单积压超 20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 30 周),小米仍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北京亦庄工厂二期将于年中竣工,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 年,同时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如投资蜂窝铝镁合金型材企业)降低制造成本,毛利率从 - 12% 提升至 5%,接近盈亏平衡。
二、产品矩阵加速扩张,SUV 成新增长极
- YU7:冲击 25 万级 SUV 市场
首款中型 SUV YU7 已完成工信部申报,计划 6-7 月上市,预售价或下探至 23 万元。该车延续 SU7 设计语言,轴距达 3,000mm,提供单 / 双电机版本,CLTC 续航最高 820km,支持 800V 快充。其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碳化硅电驱系统,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极速 253km/h,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技术预研奠定长期竞争力
小米在三电系统和智能底盘领域布局深远:四电机驱动技术(综合功率 2,054Ps)支持原地掉头、“太空步” 泊车;全主动悬架响应速度是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可实现 140mm 升降行程;48V 线控转向系统支持 5:1-15:1 转向比调节,提升操控灵活性。这些技术将在 2026 年后逐步量产,构建差异化壁垒。
三、智能化生态构建护城河
- 智驾安全与用户教育并重
小米 SU7 搭载的 NOA(高速领航辅助)功能在 3 月发生的高速事故中引发关注,但通过 “智驾学堂” 机制(用户需通过考试并累计 1,000 公里智驾里程才能解锁城市 NOA)强化安全管理。雷军在两会期间建议加快 L3/L4 级自动驾驶量产,推动政策落地。
- HyperOS 生态协同效应
基于 MIUI 15 开发的 HyperOS 系统实现 “车 - 机 - 家” 无缝互联,支持 200 + 米家设备联动(如车内控制智能家居),并通过应用商店衍生车载配件销售。该系统月活用户超 3,000 万,生态粘性比特斯拉封闭系统更强。
四、供应链垂直整合降本增效
- 材料革命与制造创新
小米投资蜂窝铝镁合金型材企业,将车身减重 15%,抗扭刚度提升 20%,白车身成本降低 18%。SU7 Ultra 采用 72 个定制型材模块拼接,生产效率提升 40%,研发周期缩短至 11 个月。
- 核心部件自研与合作
碳化硅电驱模块(芯联动力)能量损耗降低 7%,刀片电池(弗迪)供应稳定,线控制动系统(凯众股份)配套比例达 30%。小米还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 4680 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2%,适配欧洲 WLTP 标准。
五、全球化战略启动,海外市场蓄势待发
- 欧洲市场先行
小米计划 2026 年进入德国、法国市场,与 MediaMarkt 合作建立体验中心,采用 “线上预售 + 授权维修” 模式降低初期投入。SU7 标准版欧洲定价 3.5 万欧元(约 27 万元),较国内溢价 25% 以覆盖关税,波兰 KD 工厂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 东南亚本地化生产
泰国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主打右舵车型,强化电池高温适应性(50℃环境下衰减率 < 8%)。中东版本则针对沙漠路况优化底盘,计划 2027 年前实现规模化落地。
六、财务表现改善,盈利曙光初现
- 亏损收窄与毛利率提升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但第四季度毛利率达 20.4%,季度亏损收窄至 7 亿元。随着 SU7 Ultra 等高毛利车型占比提升,2025 年 Q1 预计实现单季盈利,全年毛利率有望突破 25%。
- 规模效应与成本控制
单车研发成本通过生态链分摊(如 AI 投入 70-80 亿元),SU7 Ultra 通过材料创新和工艺优化,制造成本较初代下降 23%。小米还开放供应链资源,允许友商采购定制型材,摊薄研发成本。
挑战与风险
- 产能爬坡压力:二期工厂投产前,SU7 交付周期长达 30 周,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 技术验证风险: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新技术量产可靠性待检验。
- 价格战冲击:特斯拉 Model Y 焕新版降价至 24.99 万元,直接挤压小米市场空间。
- 数据合规成本:欧盟 GDPR 要求车辆数据本地化存储,智能驾驶训练成本增加 37%。
2025 年,小米汽车正从 “现象级爆款” 向 “系统性竞争者” 蜕变,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技术落地速度、供应链韧性及全球化执行能力。若能持续突破,小米有望在 2026 年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重塑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