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智能汽车已成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首款车型 SU7 凭借技术突破和市场策略迅速崛起,同时第二款车型 YU7 及多项前沿技术的推进,展现了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野心与实力。以下是 2025 年小米智能汽车的核心动态与技术布局:
一、销量与市场表现:SU7 持续领跑,目标 35 万辆
- SU7 销量强劲
2024 年 4 月上市的小米 SU7,在 2025 年 3 月单月销量达 29,244 辆,一季度累计交付 75,869 辆,稳居中国中大型纯电轿车销量榜首。其成功得益于精准的市场定位(21.59 万元起)、性能优势(双电机版 0-100km/h 加速 3.2 秒)及小米生态的深度整合。
- 2025 年目标
小米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主要依赖 SU7 Ultra 的上市(3 月交付)及 YU7 的量产(预计 6-7 月上市)。SU7 Ultra 以 81.49 万元的预售价创下纽北赛道记录,首月订单超 3,680 台,展现了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二、技术突破:智能底盘与三电系统引领行业
- 智能底盘预研技术
小米在 2025 年推出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及线控转向 / 刹车系统:
- 四电机驱动:前后桥各搭载两台电机,综合功率达 2054 马力,支持原地掉头、“太空步” 泊车等功能,对标比亚迪易四方技术。
- 全主动悬架:响应速度是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升降行程 140mm,可实现车辆 “原地起跳”,提升操控与舒适性。
- 线控转向 / 刹车:48V 线控转向支持 5:1-15:1 转向比调节,线控刹车通过电子卡钳实现精准控制,能耗降低 10%。
- 三电系统升级
- 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搭配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SU7 Ultra 续航达 600km,支持 5.2C 超充(11 分钟补能 70%)。
- CTB 电池技术:全球首个倒置电芯设计,集成效率提升 24.4%,理论续航超 1200km,同时通过云安全技术实现 4ms 内主动断电。
三、车型布局:SU7 Ultra 与 YU7 双线发力
- SU7 Ultra:性能标杆
作为 SU7 的性能版,SU7 Ultra 采用三电机驱动(前 1 后 2),最大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全车碳纤维轻量化设计,碳陶瓷刹车盘与倍耐力 P ZERO 轮胎进一步强化赛道性能。
- YU7:中大型 SUV 破局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售价 25-40 万元,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508kW)版本,续航最高 820km。其 4999mm 车长与 3000mm 轴距主打大五座空间,搭载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版本支持城市 NOA 功能。
四、智能驾驶:硬件与算法双轮驱动
- 硬件配置
小米 SU7 Max 及以上车型搭载双 Orin 芯片(算力 508TOPS)、1 颗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及 12 颗超声波雷达,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 算法突破
- 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可识别机械库位等复杂场景,泊车精度达 0.1m,支持 “太空步” 泊车。
- 道路大模型:无需高清地图即可处理复杂路口,动态调整行驶轨迹,减少人工干预。
- 超分辨率占用网络:将障碍物模拟为连续曲面,提升异形物体识别能力,雨雪天气误判率降低 90%。
五、供应链与产能:垂直整合降本增效
- 供应链投资
小米通过投资轻量化材料企业(如蜂窝铝镁合金)、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弗迪电池)及底盘系统厂商(万向钱潮),构建自主供应链体系。例如,蜂窝铝镁合金车身减重 15%,成本降低 68%,SU7 Ultra 白车身重量仅 320kg。
- 产能扩张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扩建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武汉工厂计划 2026 年投产,进一步缓解产能压力。
六、充电网络与售后服务:生态协同提升体验
- 充电网络覆盖
小米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接入超 102 万充电桩,覆盖 365 城及 88.1% 高速服务区,解决用户补能焦虑。
- 售后服务创新
推出 “小米充电地图” 统一管理第三方充电桩,支持即插即充与价格比价。同时,小米汽车用户可享受终身免费道路救援及 OTA 升级。
七、政策与行业挑战:合规与竞争并存
- 工信部新规影响
智能驾驶宣传受限,小米调整话术禁用 “自动驾驶” 等词汇,SU7 用户手册明确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此外,代客泊车等功能需重新申报,可能延缓部分智驾功能落地。
- 市场竞争加剧
特斯拉 Model Y 改款、比亚迪海豹 06 等车型的上市,对小米形成压力。小米通过差异化定位(如 SU7 的运动属性、YU7 的家庭场景)及价格优势(比竞品低 10%-15%)维持竞争力。
八、未来规划:全球化与技术迭代
- 海外市场布局
小米计划 2027 年进军欧洲、东南亚及中东市场,首站或选择德国,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并在波兰设立 KD 工厂降低成本。
- 技术研发投入
2025 年研发预算 300 亿元,其中 75 亿元投向 AI 领域,目标重构澎湃 OS 底层为 AIOS,提升人车家生态协同效率。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智能汽车已从 “新势力” 跻身主流,凭借 SU7 的爆款效应、技术突破及供应链整合,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未来,小米需在智能驾驶合规性、全球化布局及成本控制上持续发力,以应对行业竞争与政策挑战。若能保持当前势头,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为后续车型(如增程 SUV “昆仑”)的推出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