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已经推出了多款车型,并实现了规模化交付。以下是关键信息梳理:
一、小米汽车现有车型及市场表现
- 首款车型小米 SU7(2024 年上市)
作为小米汽车的开山之作,SU7 于 2024 年 3 月 28 日正式上市,定位 C 级高性能纯电轿车。其核心配置包括:
- 动力性能:搭载小米超级电机 V6s,标准版后驱车型最大功率 220kW,CLTC 续航 700 公里;顶配四驱 Max 版最大功率 495kW,零百加速仅需 2.78 秒,续航 800 公里。
- 智能科技:配备骁龙 8295 座舱芯片、澎湃 OS 系统,支持五屏联动、端到端代客泊车等功能。
- 市场表现:上市 27 分钟大定突破 5 万台,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超 32 万辆,连续 6 个月单月交付量超 2 万辆。
- 旗舰车型小米 SU7 Ultra(2025 年 2 月上市)
作为 SU7 的性能升级版,SU7 Ultra 于 2025 年 2 月 27 日上市,售价 52.99 万元起,主打赛道级性能:
- 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最大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
- 赛道化设计:全车碳纤维覆盖件、AP Racing 制动系统、宁德时代麒麟 II 高功率电池包,最大下压力达 1.1 吨。
- 智能驾驶:搭载小米全栈自研的 Xiaomi Pilot 系统,支持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
二、2025 年新车计划与进展
- 中型 SUV 小米 YU7(预计 2025 年 8 月上市)
原计划 6-7 月上市的 YU7 因供应链问题(如英伟达 Thor 芯片延迟)和工厂建设进度调整,预计推迟至 8 月。其核心亮点包括:
- 定位与售价:中大型 SUV,售价 30-40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技术配置:搭载小米自研 “摩德纳” 电动平台,支持 800V 超快充,CLTC 续航超 700 公里。
- 产能保障:小米二期工厂(北京通州)已通过验收,6 月投产,初期产能主要用于 YU7 生产。
- 武汉工厂规划
小米第三座工厂(武汉经开区)已确定选址,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目标年产能 50 万辆,将支撑小米 “三年进入全球前五” 的战略目标。
三、产能与供应链布局
- 工厂建设
- 一期工厂(北京亦庄):2024 年产能 15 万辆,2025 年通过双班生产提升至 25 万辆。
- 二期工厂(北京通州):2025 年 6 月投产,初期聚焦 YU7 生产,远期规划产能 20 万辆。
- 武汉工厂:2026 年投产,规划产能 50 万辆,主要生产经济型车型。
- 供应链优化
- 电池: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与比亚迪(磷酸铁锂)双供应商体系,2025 年新增亿纬锂能作为第三供应商。
- 芯片:车规级芯片由地平线、黑芝麻智能供应,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采用英伟达 Orin 芯片。
- 产能爬坡: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全年目标 35 万辆,较 2024 年增长 159%。
四、市场挑战与应对策略
- 竞争压力
- 价格战:特斯拉 Model Y 焕新版降价 3 万元,极氪 007GT 零百加速 2.95 秒,小米通过 SU7 Ultra 的性能优势和 YU7 的性价比应对。
- 技术迭代:华为鸿蒙智行推出 ADS 3.0 无图智驾,小米则加速大模型研发,计划 2025 年 Q3 推送城市 NOA 功能。
- 用户信任
- 安全争议:2025 年 3 月 SU7 高速碰撞事故后,小米加强 AEB 系统优化,新增非标准障碍物识别功能,并建立用户安全培训体系。
- 品控提升:二期工厂引入 AI 视觉检测系统,将整车缺陷率从 0.8% 降至 0.3%。
五、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核心目标是 “销量翻倍” 与 “技术破局”:
- 销量目标:35 万辆交付量,其中 SU7 系列占比 70%,YU7 占比 30%。
- 技术投入:全年研发预算超 300 亿元,重点突破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城市 NOA 等核心技术。
- 生态协同:通过 2 万家门店网络(含小米之家)推广 “汽车 + 智能家居” 场景,计划 2025 年实现 50% 用户购买小米生态产品。
综上,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已形成 “轿车 + SUV” 双产品线,SU7 系列持续热销,YU7 即将上市,产能与供应链逐步完善,正以技术创新和生态整合挑战传统车企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