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在电动化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其首款旗舰车型 SU7 Ultra 凭借极致性能、智能化体验和生态协同,成为市场焦点。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旗舰车型 SU7 Ultra:性能与科技的巅峰之作
- 性能参数与赛道基因
小米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V8s 双电机 + V6s 单电机),综合功率达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1.98 秒,最高车速 350km/h,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1020 马力,2.1 秒)和保时捷 Taycan Turbo S(761 马力,2.8 秒)。其赛道表现尤为突出,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创下 2 分 09 秒 944 的最快量产车圈速纪录,打破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的历史成绩。量产版配备碳陶瓷制动盘(前 430mm / 后 410mm)和 Akebono 六活塞卡钳,100-0km/h 刹停距离仅 30.8 米,同时支持连续两圈极限驾驶不过热。
- 电池与续航
搭载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CLTC 工况续航 630 公里,支持 5.2C 超充倍率,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电池采用 CTB 一体化技术,通过电芯倒置、多功能弹性夹层等设计,集成效率提升 24.4%,并通过 17 层高压绝缘防护、165 片气凝胶隔热等安全措施,满足全球最严苛的热失控标准。
- 智能驾驶与生态互联
配备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支持无图城市领航、极窄库位泊出等功能,算力达 11.45EFLOPS,场景数据积累超 1000 万段。座舱搭载骁龙 8295 芯片和澎湃 OS,实现五屏联动(16.1 英寸中控屏 + 7.1 英寸仪表屏 + 56 英寸 HUD + 后排拓展屏),并支持车家互联,用户可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设备。
- 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2025 年 2 月 27 日上市后,SU7 Ultra 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3 月 2 日首车交付,截至 3 月 9 日订单突破 1.9 万台,提前完成年度 1 万辆目标。用户群体中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换购占比超 50%,女性用户约两成,柯洁等名人成为首批车主。
二、产品矩阵扩展:SU7 家族与 YU7 的布局
- SU7 系列持续热销
2024 款 SU7 定位中高端市场,提供单 / 双电机版本,CLTC 续航最高 830 公里,3 月销量 29,244 辆,位列纯电动车销量第五。2025 年 4 月推出 “璀璨洋红” 新配色,并推出 15 周年限定系列,包含 4 款新轮辋和 1 款内饰配色,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 YU7:中大型纯电 SUV 蓄势待发
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 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中大型 SUV,提供单 / 双电机版本,最高续航 770 公里(CLTC)。内饰采用双色设计,配备激光雷达和全景天幕,动力系统覆盖 235kW(后驱)至 508kW(四驱),起售价或在 30-40 万元,与 SU7 形成互补。
三、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
- 核心技术突破
- 超级电机: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功率密度行业领先。
- 高压平台:800V 碳化硅平台支持 5 分钟充电 220 公里。
- 大压铸工艺:一体化压铸后地板,提升生产效率 30%。
- 生态融合
小米汽车与手机、智能家居深度联动,用户可通过小米账号无缝切换设备,例如用手机解锁车辆、远程控制车内空调,或在车内通过米家 APP 管理家居设备。此外,小米 SU7 Ultra 的 “人车家全生态” 功能可自动激活回家场景,提升用户体验。
四、市场策略与挑战
- 价格与定位
SU7 Ultra 标准版 52.99 万元起,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瞄准 BBA 中高端用户。相比特斯拉 Model S Plaid(81.49 万元)和保时捷 Taycan(88.8 万元起),小米以更低价格提供更强性能,形成差异化竞争。
- 产能与供应链
2024 年 SU7 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小米通过扩建工厂、供应商动员大会等措施提升产能,但武汉第三工厂建设受阻,产能缺口仍存。
- 国际拓展
SU7 Ultra 已在欧洲亮相,计划 2027 年出海。欧洲市场对小米设计和性能反馈积极,但需应对数据合规、极寒电池技术等挑战。
五、财务与盈利展望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收入 328 亿元,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超 4 万元。2025 年计划交付 50 万辆,预计收入 1350 亿元,目标毛利率转正。雷军表示,小米汽车将持续投入研发,短期内不设盈利时间表,但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改善盈利能力。
六、争议与应对
- 安全事件
2025 年 4 月,湛江发生 SU7 标准版碰撞后起火事故,小米回应称火情由电动二轮车锂电池挤压引燃,非车辆自身问题。事故未影响市场信心,销量仍保持增长。
- 品牌认知
部分用户对小米品牌溢价存疑,80% SU7 Ultra 订单来自 BBA 换购,但年轻用户对小米生态接受度高。小米通过赛事营销(如赛道圈速挑战)和名人效应(如柯洁购车)提升品牌形象。
总结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凭借 SU7 Ultra 的极致性能、智能生态和价格优势,迅速在高端电动车市场立足,并通过 SU7 系列和 YU7 扩展产品线。尽管面临产能、品牌溢价和国际竞争等挑战,但其技术创新和生态协同能力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若能持续突破固态电池、L5 自动驾驶等技术,并加速全球化布局,小米有望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