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已形成覆盖三电系统、智能驾驶、底盘结构、电子设备等关键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布局。以下是基于最新行业动态和公开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三电系统:技术突围的核心壁垒
- 动力电池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Ultra 车型的三元锂麒麟电池包,能量密度达 255Wh/kg,支持 15 分钟快充补能 350km,续航里程突破 800km。其 800V 高压平台技术与小米全域高压架构深度协同,显著提升充电效率。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中低端车型提供磷酸铁锂刀片电池,通过 CTB 技术实现电池包与车身一体化,成本较钢铝混合结构降低 18%,适配小米高性价比战略。
- 战略布局:小米与宁德时代、北汽蓝谷共建电芯工厂,聚焦车规级量产技术,同时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卡位钠离子、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
- 电机与电控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21000rpm V6s 超级电机,扭矩密度行业顶尖,电驱系统集成度达 “鞋盒大小”,适配 SU7 全系车型。其碳化硅电控模块能量损耗降低 7%,支撑小米自研 1500V SiC 芯片落地。
- 方正电机:供应 SU7 后驱版 210kW 永磁同步电机,采用油冷散热和扁线绕组技术,适配 800V 高压平台,2024 年交付量超 10 万台。
- 自研突破:SU7 Ultra 搭载前 V6s + 后双 V8s 三电机驱动系统,零百加速 1.98 秒,部分电机由小米自研,体现核心技术掌控力。
二、智能驾驶:硬件与算法的双重迭代
- 感知硬件
- 激光雷达:禾赛科技独家供应 AT128 混合固态雷达,探测距离超 300 米,支持高阶智驾功能,覆盖 SU7 Ultra、YU7 等高端车型。
- 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11 组摄像头(含 800 万像素前视三目)与 5 颗毫米波雷达组成基础感知系统,由舜宇光学、安波福等供应商提供。
- 芯片与算法
- 英伟达 DRIVE Orin:为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 “Xiaomi Pilot” 提供算力支持,每秒处理 254 万亿次操作,支撑 L2++ 级功能。
- 中科创达:提供智能驾驶中间件解决方案(魔方中间件),加速算法迭代,2025 年相关业务收入预计突破 20 亿元。
- 自研协同:小米自研 “摩德纳” 平台实现数据互通,支持扭矩矢量控制和 OTA 升级,与地平线联合开发多传感器融合系统。
三、底盘与车身:轻量化革命的关键支点
- 底盘系统
- 凯众股份:供应聚氨酯缓冲块(市占率 36%)、线控制动系统,与小米同步开发智能底盘技术,适配高性能车型需求。
- 拓普集团:提供空气悬架系统(单车价值超 5000 元)、闭式空气弹簧,支撑车身轻量化设计,客户覆盖特斯拉、理想等头部车企。
- 轻量化材料
- 蜂窝铝镁合金:通过战略投资某定制化型材研发商,将车身减重 15%,成本从每公斤 380 元压至 120 元,首次实现车规级量产。
- 泰坦合金 + 9100t 压铸:小米自研材料结合超大型压铸技术,SU7 Ultra 白车身重量降至 320kg,比 Model Y 轻 18%。
四、电子设备:智能化体验的基石
- 智能座舱
- 高通骁龙 8295:车机系统核心芯片,支持多屏交互、AI 语音助手及 AR-HUD 功能,搭载于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
- 德赛西威: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与高通芯片深度适配,优化人机交互体验,同时配套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
- 车规级芯片
- 中微半导:供应车身控制模块(BCM)及电池管理系统(BMS)的 32 位 MCU,2025 年供货量预计达 500 万颗,单车价值量约 200 元。
- 全志科技:为小米仿生机器人(如 CyberOne)提供 A733 芯片(算力 3-4T),未来或延伸至车载智能终端领域。
五、热管理与充电:续航焦虑的破局之道
- 热管理系统
- 奥特佳:提供适配高压快充的热管理方案,2025 年订单占比预计超 20%,技术覆盖电池温控、电机冷却等环节。
- 双模热泵:小米自研技术提升冬季续航 15%,结合宁德时代神行电池的电芯温控技术,缓解低温性能衰减。
- 充电系统
- 富特科技:独家供应 800V 高压电源系统(OBC+DC/DC),支持 120kW 超充,适配小米全域高压架构,YU7 车型潜在营收增量超 10 亿元。
- 第三方合作:与国家电网、特来电共建超充网络,部分车型兼容 480kW 超充桩,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六、战略协同:生态链模式的延伸
- 投资布局
- 轻量化联盟:芯联动力(碳化硅模块)、万安科技(铝制副车架)、拓普集团(空气悬架)等被投企业共同组成技术矩阵,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研发成本。
- 开放生态:允许友商采购小米定制型材(如蜂窝铝镁合金),以战养战策略巩固供应链优势,2025 年外部订单占比或达 15%。
- 智能制造
- 摩德纳平台:实时监控 3000 余家供应商的产能、良品率及碳排放数据,系统自动触发备选方案确保交付稳定性,研发周期缩短至 11 个月。
- 产能规划:北京亦庄工厂二期 2025 年年中竣工,年产能提升至 50 万辆,支撑 35 万辆交付目标。
总结:技术驱动下的供应链重构
小米汽车的核心供应商体系呈现三大特征:
- 技术协同:通过联合研发(如汇川技术电机、宁德时代电池)与战略投资(如富特科技、禾赛科技),构建从材料到系统的全链条技术壁垒。
- 成本革命:轻量化材料(蜂窝铝镁合金)、规模化生产(自研压铸技术)与开放生态(外部订单分摊成本)形成 “性价比护城河”。
- 生态延伸:将消费电子领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如快速迭代、柔性产线)复制至汽车行业,通过 “投资即整合、开放即控制” 策略重塑产业格局。
未来,随着小米汽车销量目标的提升(2025 年 35 万辆),核心供应商将持续受益于订单放量,同时在智能化、轻量化等赛道的技术突破中深化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