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 YU7(中文命名 “小米御 7”)自发布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其定位为 “陆地战车,御风而行”,旨在以科技配置和性能表现冲击高端新能源市场。以下是截至 2025 年 4 月的最新信息整理:
一、核心参数与配置
1. 动力与续航
- 驱动系统: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两种版本。
- 单电机版:最大功率 235kW,最高车速 240km/h,CLTC 续航最长 820km(搭载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电池,容量 96.3kWh)。
- 双电机版:综合功率 508kW(691 马力),零百加速 3.9 秒,最高车速 253km/h,CLTC 续航 760km(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容量 101.7kWh)。
- 技术亮点:采用 800V 高压平台,支持超快充(10%-80% 电量仅需 18 分钟),冬季高速续航测试中(-10℃,平均时速 100km/h),1310 公里行程仅充电两次,实际能耗 23.2kWh/100km。
2. 智能驾驶
- 硬件配置: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车顶集成)、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算力平台采用双 Orin-X 芯片(508TOPS)。
- 功能覆盖:
- 高速 NOA:自动变道、超车、上下匝道,支持全场景脱手驾驶(雷军实测 1310 公里未手动接管)。
- 城市 NOA:4 月开启用户测试,5 月覆盖 10 城,8 月全国推广,可识别红绿灯、行人、非机动车。
- 泊车辅助:一键代客泊车、极窄车位泊车(最小车位宽度比车宽仅多 30cm)。
- 软件算法:搭载小米自研 “星睿大模型”,支持端到端决策,可学习用户驾驶习惯优化路径规划。
3. 设计与空间
- 外观:车长 4999mm,宽 1996mm,高 1600mm,轴距 3000mm,采用溜背式轿跑 SUV 设计,隐藏式门把手、五幅式轮毂(可选 21 英寸)、黄色刹车卡钳,风阻系数 0.235Cd。
- 内饰:红白双拼色设计,米白色皮质与暗红色缝线搭配,碳纤维方向盘(带红色 “狂暴模式” 按键),17.3 英寸中控屏 + 11.6 英寸副驾娱乐屏,后排座椅支持零重力模式。
- 空间:后排腿部空间 980mm,后备厢容积 580L(可扩展至 1650L),支持露营供电(外放电功率 3.5kW)。
二、价格与版本
1. 预售信息
- 预售时间:原计划 2025 年 4 月 17 日发布,因技术调整延期至 8 月,预计 6 月开启盲订。
- 价格区间:
- 后驱版:23.59 万 - 24.59 万元(磷酸铁锂电池,续航 725-820km)。
- 四驱版:29.99 万 - 32.59 万元(三元锂电池,续航 670-760km)。
- 竞品对比:较特斯拉 Model Y(26.35 万起,续航 593-719km)更具性价比,且空间、动力优势明显。
2. 产能规划
- 工厂进度:二期工厂(北京亦庄)已完成规划验收,6 月中旬竣工,7 月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台,预计 2025 年底累计交付超 15 万台。
- 交付节奏:优先生产四驱高配版,后驱版预计 2025 年 Q4 交付。
三、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
1. 目标用户
- 核心群体:科技爱好者、小米生态用户(支持 MIUI 手机无感连接、智能家居联动)。
- 场景覆盖:家庭用户(5 座大空间)、长途出行(续航 820km + 超快充)、城市通勤(智能驾驶辅助)。
2. 差异化亮点
- 生态互联:车机系统深度整合小米智能家居,可远程控制家电、查看摄像头等。
- 用户共创:通过小米社区收集 12 万条建议,推出露营供电增强版、代客泊车尊享版等特装车型,选装包购买率 63%(行业平均 35%)。
- 成本优化:车载系统根据用户观看广告时长抵扣充电费用,日均使用成本降低 37 元。
四、争议与挑战
1. 交付延迟
- 原因:零件设计变更(EWO)需重新申报,叠加 SU7 产能占用,二期工厂投产前难以大规模生产。
- 影响:部分预订用户流失,需通过延长权益(如终身免费充电)挽回口碑。
2. 智能驾驶信任度
- 质疑:城市 NOA 功能尚未大规模验证,用户对小米算法可靠性存疑。
- 应对:雷军亲自参与极端环境测试(-10℃高速续航、暴雨天自动泊车),增强市场信心。
五、总结与展望
小米 YU7 凭借 “高性能 + 长续航 + 高智能” 的组合,有望在 30-40 万元市场与特斯拉 Model Y、蔚来 ES6 等竞品形成差异化竞争。其核心优势在于小米生态的深度整合和性价比策略,但交付能力和智能驾驶实际体验仍是决定市场成败的关键。若能在 2025 年 Q3 顺利上市并实现产能爬坡,YU7 或将成为小米汽车冲击高端市场的里程碑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