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紧急制动

2025-04-19 18:19:31  阅读 3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紧急制动

关于 2025 年小米汽车紧急制动系统的技术表现与行业争议,结合最新事故案例、技术升级及用户反馈,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配置与硬件冗余


小米 SU7 系列(包括 2025 款 SU7 Ultra)搭载了博世 DPB+ESP10 全解耦制动系统,实现四重安全冗余设计:

  1. 紧急制动功能:长按 P 档可触发 0.8g 减速度的紧急制动;
  2. 系统备份机制:DPB 与 ESP 互为备份,任一方失效仍能保证制动能力;
  3. 机械液压备份:若电控系统完全失效,深踩踏板可通过机械液压实现法规要求的制动;
  4. 能量回收补充:极端情况下激活能量回收系统,最大减速度 0.25g。

硬件层面,SU7 Ultra 配备碳陶瓷制动盘(100-0km/h 刹停距离 30.8 米)和 Akebono 前六后四活塞卡钳,赛道级散热系统每分钟散热 270 万焦耳,确保连续激烈驾驶时的制动稳定性。

二、2025 年事故暴露的系统缺陷


2025 年 3 月 29 日,安徽德上高速的小米 SU7 事故揭示了紧急制动系统的三大短板

  1. 静态障碍物识别局限:AEB 功能仅针对车辆、行人、二轮车,无法识别锥桶、水马等施工障碍物;
  2. 预警与接管逻辑缺陷: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仅提前 4 秒报警,驾驶员接管后 AEB 未继续介入,导致 1 秒内无法完成制动;
  3. 数据透明度争议:事故数据缺失 AEB 触发状态、车门解锁日志等关键信息,引发对车企数据管理的质疑。

三、事故后的技术改进与行业影响


  1. OTA 升级与算法优化

    • 紧急制动响应速度从 0.8 秒提升至 0.3 秒,传感器融合频率从 20Hz 增至 50Hz,决策耗时从 0.4 秒压缩至 0.15 秒;
    • 新增「预制动」功能:雷达检测到风险时提前调整制动卡钳间隙至 1mm,减少 0.05 秒制动生效时间。

  2. 专利技术突破

    • 2025 年 4 月,小米获得制动系统专利(CN222756567U),通过双管路联动设计避免制动液回流导致的减速度瞬时丢失,提升紧急制动稳定性。

  3. 行业标准推动

    • 事故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高速增设 “慎用智能辅助驾驶” 警示,要求施工路段强制关闭智驾功能;
    • 中保研拟将施工场景识别能力纳入智驾系统强制性测试项目,并推动车企通过 OTA 实现动态路况适配。


四、用户反馈与市场争议


  1. 正面评价

    • 部分用户认可 SU7 Ultra 的制动性能,称其 “高速过弯精准”“紧急制动脚感线性”;
    • 2025 年中保研测试显示,小米 SU7 在车内乘员安全、行人保护、辅助安全三项获得 G + 评级,AEB 对车辆和行人的测试满分。

  2. 负面案例

    • 广东佛山车主反馈 SU7 在无障碍物时突发紧急制动,导致后车追尾风险;
    • 河南车主遭遇制动踏板 “踏空感”,系统提示 “制动性能受限”,事后检测为 BCP 软件误识别。

  3. 召回事件影响

    • 2025 年 1 月,小米召回 3 万台 SU7 标准版,因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智能泊车辅助对静态障碍物识别异常,虽不直接涉及紧急制动,但削弱了用户对系统可靠性的信任。


五、与竞品的技术对比


  1. 特斯拉 Model S Plaid

    • AEB 响应速度 0.35 秒,支持 130km/h 以上高速场景刹停,但对异型障碍物(如侧翻货车)识别不足。

  2. 华为智界新 S7

    • 搭载 192 线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250 米),AEB 触发范围 4-150km/h,支持锥桶、异型车识别,雨天湿滑路面刹停距离波动 ±0.3 米。

  3. 小鹏 XNGP

    • 采用双 Orin-X 芯片 + 激光雷达,AEB 响应速度 0.4 秒,支持无图城市领航,但夜间低光照场景检测距离仅 45 米。


六、总结与建议


小米汽车的紧急制动系统在硬件冗余和制动性能上具备竞争力,但其软件算法在复杂场景(如施工路段、异型障碍物)的识别能力仍需提升。用户需注意以下风险:

  1. 功能边界:AEB 不响应锥桶、动物等障碍物,施工路段需手动接管;
  2. 系统依赖:智驾功能不能替代驾驶员注意力,需警惕 “幽灵刹车” 误触发;
  3. 数据安全:事故数据可能缺失关键日志,建议定期备份行车记录。

未来,随着 OTA 升级和传感器技术迭代,小米有望在紧急制动的场景覆盖和可靠性上进一步优化,但用户仍需保持对辅助驾驶系统的合理预期。

小米汽车紧急制动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0300.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