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在市场表现、技术突破与行业挑战中呈现出多维度的发展态势。以下从销量与市场地位、技术进展、供应链管理、政策环境、用户反馈及未来战略六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销量与市场地位:新势力领跑,产能瓶颈待解
- 销量表现
小米 SU7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累计销量达 75,869 辆,位居新势力车型榜首。3 月单月销量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尽管特斯拉 Model Y 以 4.82 万辆的成绩占据纯电动车市场第一,但小米 SU7 在中大型车细分市场已超越小鹏 MONA、理想 L6 等竞品。
- 市场定位:SU7 标准版定价 21.59 万元起,Ultra 版 52.99 万元,覆盖中高端市场,吸引 BBA 用户置换(Ultra 车主中 80%-90% 来自传统豪华品牌)。
- 订单储备:累计大定 24.8 万辆,锁单均价 31.2 万元,显示用户对品牌溢价的认可。
- 产能与交付
北京亦庄工厂二期扩建后年产能提升至 40 万辆,但当前月产能仅 2 万辆,导致提车周期长达 30-40 周。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需依赖供应链协同与工厂效率提升。
二、技术突破:智能驾驶与供应链创新
- 智能驾驶技术
- 硬件配置:SU7 Max 版搭载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1 颗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支持高速 NOA、城区 NOA(已开通十城)及端到端泊车大模型。
- 算法优化:变焦 BEV 技术提升感知精度至 0.05 米,超分辨率 OCC 网络实现异形障碍物无限制识别,道路大模型支持无图导航。
- 实际体验:初期版本在复杂路口决策保守(如礼让行人、跟车距离较远),但技术底层逻辑已接近华为 ADS 2.0 水平。
- 三电与轻量化
- 电池技术:CTB 一体化电池集成效率 77.8%,96.3kWh 电池实现 830km 续航,碳化硅电控模块降低能耗 7%。
- 轻量化创新:投资蜂窝铝镁合金型材技术,白车身减重 15%,抗扭刚度提升 20%,制造成本降低 23%。
- 供应链垂直整合
通过投资万向钱潮(底盘)、祥鑫科技(电池结构件)等企业,构建覆盖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的供应链体系。自研摩德纳智能制造平台实时监控 3000 余家供应商,确保交付稳定性。
三、用户反馈与争议:销量增长背后的隐忧
- 用户评价
- 正面反馈:SU7 Ultra 凭借 1500 马力、碳纤维套件及 “可街可赛” 的行驶质感,成为高性能 GT 市场的热门选择,用户对其颜值、智能化体验认可度高。
- 负面投诉:2024 年至 2025 年 4 月累计投诉 103 件,主要涉及服务态度差、车机系统故障及新款降价引发的老车主不满。
- 安全事件影响
- 湛江事故:2025 年 4 月,SU7 标准版在手动驾驶状态下与电动车碰撞后起火,官方回应称火情由二轮车锂电池挤压引发,与车辆无关。肇事司机已被逮捕,但连续事故(如 3 月安徽高速爆燃)可能影响品牌信任度。
- 智驾争议:用户对 “准 L3” 等营销话术存在误解,部分车主尝试 “插水瓶自动驾驶” 等危险行为,平台已封禁相关直播。
四、政策与市场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
- 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 2025 年继续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小米受益于 “人工智能 +” 行动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策如广东 “以旧换新” 补贴进一步刺激需求。
- 行业竞争
- 新势力内卷:小鹏 MONA、理想 L6 等竞品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小米需应对价格战压力。
- 传统车企转型:比亚迪天神之眼 C 覆盖 7 万 - 20 万元市场,吉利、长城加速拆分零部件业务,试图复制小米的供应链投资模式。
- 国际市场拓展:SU7 在欧洲预订量超 3.2 万辆,计划 2026 年在印尼、墨西哥建厂,但需应对特斯拉 “纳米晶格钢” 等技术迭代。
五、财务与盈利:战略亏损与规模效应
- 亏损现状
2024 年小米汽车亏损 62 亿元,单车净亏损 4.53 万元,主要由于工厂建设(北京二期投资千亿)、智驾研发等前期投入。
- 盈利曙光
- 毛利率提升:2024 年第四季度毛利率升至 20.4%,规模效应初显。若 2025 年达成 35 万辆交付目标,边际成本将进一步摊薄。
- 生态协同:汽车业务带动手机、智能家居用户黏性,SU7 Ultra 车主中 60% 新增小米生态设备购买。
六、未来战略:产品矩阵与全球化布局
- 新车型规划
第二款车型 YU7(御 7)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中大型 SUV,续航 820 公里,双电机版本售价或下探至 25 万元,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
- 技术迭代
预研 35000 转碳纤维转子电机,计划 2026 年量产;固态电池研发进入中试阶段,目标 2030 年实现大规模应用。
- 全球化加速
欧洲市场通过小米之家汽车专区渗透,东南亚及墨西哥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复制手机出海路径。
总结:技术突围与生态协同的双重挑战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爆发力,SU7 的销量与技术突破为其奠定了新势力头部地位。然而,产能瓶颈、连续安全事件及盈利压力仍是核心挑战。若能在智能驾驶体验优化、供应链成本控制及全球化布局上持续突破,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中占据更稳固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