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官方品牌名称为 **“小米汽车”**,直接隶属于小米集团旗下,是其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核心品牌。这一品牌定位在技术发布、产品命名及市场策略中均有明确体现,以下是关键信息的整合与解析:
一、品牌名称与定位
- 官方命名
小米汽车自 2024 年首款车型小米 SU7发布以来,始终以 “小米汽车” 作为品牌名称。例如,工信部备案信息显示,其生产企业名称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车尾标识也从早期的 “北京小米” 统一变更为 “小米”。这一调整标志着小米汽车正式取得独立造车资质,完全自主运营品牌。
- 品牌基因
延续小米集团 “高性价比 + 科技普惠” 的基因,小米汽车主打智能生态融合与技术创新。例如,小米 SU7 系列搭载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800V 碳化硅平台及 “人车家全生态” 互联功能,定价覆盖 20 万 - 40 万元区间,兼顾性能与实用性。
- 产品矩阵
目前已上市车型包括:
- 小米 SU7: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CLTC 续航 700-830 公里,零百加速 2.78 秒。
- 小米 SU7 Ultra:2025 年 3 月上市的旗舰车型,三电机全轮驱动,最大功率 1548 马力,售价 52.99 万元起。
- 小米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的轿跑 SUV,定位 “陆地战车”,搭载环形投影屏等创新配置。
二、品牌发展历程与战略
- 技术投入与产能扩张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研发总投入已超 300 亿元,2024 年单年研发费用达 240 亿元,重点布局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及工厂建设。其自建工厂(北京经开区)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并计划通过双班生产与供应链优化进一步提速。
- 渠道与生态布局
小米汽车采用 “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
- 线下门店:截至 2025 年 3 月,已在全国 65 城开设 235 家门店,覆盖 75 城,计划年底突破 2 万家。
- 充电网络: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接入超 2.9 万个充电桩,实现跨品牌补能。
- 生态协同:通过小米澎湃 OS 系统,将汽车与手机、家居设备无缝连接,打造 “汽车 + 智能家居” 一站式体验。
- 市场表现与目标
2024 年小米 SU7 累计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同比增长 159%。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双车战略(SU7 系列 + YU7)、产能爬坡及渠道扩张。
三、品牌争议与行业影响
- 资质与代工争议
早期小米 SU7 曾借用北汽越野资质生产,但 2024 年 7 月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与尾标均变更为 “小米”,彻底摆脱代工标签。
- 竞争格局
小米汽车的入局加速了合资品牌市场份额萎缩。2024 年大众、丰田在华新能源车销量同比下滑超 20%,而小米凭借快速迭代与成本控制,成为本土品牌中的 “搅局者”。其 “卷死合资” 的策略(如 SU7 Ultra 定价 52.99 万元对标 BBA 同级别车型)引发行业关注。
- 用户与粉丝运营
小米延续 “粉丝经济” 模式,通过雷军个人 IP、用户深度参与(如设计调研)及社会化营销(如工厂探秘直播)强化品牌粘性。例如,SU7 上市 27 分钟即锁定 5 万台订单,创中国汽车工业史纪录。
四、总结:品牌核心特征
- 技术标签:全栈自研(如小米澎湃 OS、超级电机)、生态整合(人车家互联)。
- 市场定位:中高端新能源市场,覆盖 2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主打性能与智能体验。
- 战略目标:三年内跻身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前五,五年内实现全球市场布局。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车型配置、价格或技术细节,可提供更针对性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