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小米在 2025 年不仅拥有工厂,还在加速扩张产能布局,特别是在智能电动汽车和海外市场领域。以下是具体情况:
一、汽车制造:北京双工厂投产,年产能超 30 万辆
小米汽车业务在 2025 年进入产能爆发期。位于北京通州马驹桥的小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是核心生产枢纽,包含两期工厂:
- 一期工厂:2024 年 3 月揭幕,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实际月产能已提升至 2.2 万辆,2024 年累计交付超 13.6 万辆。
- 二期工厂: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两座工厂合计年产能达 30 万辆,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二期工厂采用压铸、电池车间等智能化工艺,未来还将为小米 YU7 等新车型预留产线。
此外,武汉工厂已确定落户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后与北京基地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目标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产销量。
二、智能家电:光谷工厂建设中,2025 年底投产
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的自有产能布局也在推进。2024 年 11 月奠基的光谷智能家电工厂是其第三座智能工厂,一期建设家用空调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计划 2025 年 11 月投产,2026 年大规模量产。该工厂将融合小米手机和汽车工厂的技术,引入 AI 大模型和大数据实现智能决策,并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实验室,形成 “产学研用” 闭环。
三、海外市场:印度、印尼新建工厂
为提升本地化供应链比例,小米在 2025 年加速海外工厂建设:
- 印度:2023 年起在北方邦 Optimus Electronics 工厂生产无线音频设备,计划将本地供应链比例提升至 70%,并扩展至其他产品线。印度市场已成为小米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2025 年目标产能增长 50%。
- 印尼:自 2017 年起实现手机 100% 本土化生产,2025 年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更多互联网服务落地,预计创造超千个就业岗位。
四、其他领域:手机与生态链产品仍依赖代工厂
尽管小米在汽车和家电领域自建工厂,但智能手机和生态链产品仍以代工厂为主:
- 智能手机:早期依赖富士康、英华达等代工厂,2025 年北京昌平区的小米智能工厂仍在运营,但具体产能和产品未明确。
- 生态链产品:手环、扫地机器人等仍由华米、石头科技等生态链企业代工,小米主要通过投资和品控介入生产。
总结:从 “轻资产” 到 “制造巨头” 的转型
小米的工厂布局体现了其从互联网公司向制造企业的战略转型:
- 汽车领域:通过自建工厂实现垂直整合,应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规模化竞争。
- 智能家电:光谷工厂标志着 “人车家” 生态的闭环,强化硬件自研能力。
- 海外市场: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规避贸易壁垒,巩固新兴市场份额。
未来,随着武汉工厂和更多海外基地的投产,小米有望在 2026 年形成覆盖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的 “超级工厂矩阵”,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掌控力和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