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定位是国产车,其核心属性由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决定:
一、股权结构:100% 中国资本控股
根据最新公开信息,小米汽车的主体公司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00% 持股,实际控制人为雷军。从股权穿透来看,小米集团通过协议控制和多层控股架构实现对汽车业务的绝对主导,不存在外国资本直接或间接控股的情况。例如,小米汽车的注册地在北京,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完全由中国本土团队运营。
这一股权结构与传统合资车企(如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常由中外双方各持 50% 股份,外方提供技术或品牌,而小米汽车的决策和运营完全独立于外国资本。
二、生产模式:自主研发与供应链合作
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以自主研发为核心,同时在供应链环节与国内外企业合作。例如:
- 技术研发:小米 SU7 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均由小米团队自主开发,并与小米澎湃 OS 深度整合。
- 供应链合作:电池由宁德时代独家供应,芯片与国内厂商合作开发,零部件供应商包括汇川技术、凯众股份等中国企业。
- 工厂建设:北京亦庄超级工厂由小米全资投入,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计划 2025 年完工,进一步扩大产能。
这种模式与特斯拉上海工厂类似 —— 虽然供应链全球化,但核心技术和生产主导权仍掌握在本土企业手中。相比之下,合资车企的技术通常依赖外方授权,生产流程也需遵循外方标准。
三、市场定位与品牌属性
小米汽车的市场策略和品牌形象完全根植于中国市场:
- 产品定价:首款车型 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主打性价比,与比亚迪、小鹏等国产车直接竞争。
- 销售网络:通过小米商城、线下门店和第三方平台(如天猫、京东)销售,与小米生态链产品形成协同。
- 用户群体:主要面向国内消费者,2025 年第一季度 SU7 销量达 75,869 辆,位列国产车销量第四,远超特斯拉 Model 3 等合资车型。
这些特征表明,小米汽车的品牌定位和市场策略与合资车企(如大众、丰田)存在本质区别。合资车企通常以进口技术或品牌溢价为卖点,而小米汽车则强调本土创新和性价比。
四、政策与行业背景
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小米汽车的国产车属性:
- 政策扶持:小米汽车入选工信部 “核心供应商白名单”,享受税收优惠和研发补贴。
- 产业趋势:2025 年国产车在新能源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小米、比亚迪等品牌的崛起挤压了合资车的生存空间。
- 供应链自主化:中国在电池、芯片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使得小米汽车无需依赖外国技术即可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五、常见误解澄清
- 合资建厂≠整车合资:小米汽车与宁德时代、北汽蓝谷合资成立电池公司(如时代北汽),但这属于供应链合作,而非整车制造合资。
- 外资投资≠股权控制:虽然小米集团的股东包括贝莱德、先锋领航等外资机构,但这些机构仅作为财务投资者,不参与公司运营。
- 技术合作≠品牌合资:小米汽车与高通、英伟达等外国企业在芯片领域的合作,属于技术采购,而非品牌或生产层面的合资。
结论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身份是100% 中国资本控股、自主研发生产的国产车。其股权结构、生产模式、市场定位均符合国产车的定义,与传统合资车企存在本质区别。尽管在供应链环节存在全球化合作,但核心技术和品牌主导权始终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这一结论得到了最新股权信息、销量数据和行业分析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