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不太可能一直降价,未来电车价格预计会在波动中整体呈下降趋势,最终趋于稳定,以下是具体分析:
呈下降趋势的因素
- 成本因素
- 电池成本降低:电池是电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整车成本的30%-50%。自2023年以来,我国动力锂电池价格大幅下跌,如磷酸铁锂电芯价格降幅超过47%,三元电芯价格降幅超过43%。未来几年,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原材料供应的增加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电池成本有望继续下降。
- 智能驾驶模块成本效应显现:在新能源车的成本组成里,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核心功能由软件驱动。当智能驾驶前期研发工作完成后,在汽车产品上配置的边际成本极低,车企能将基本相同的功能搭载在不同价位段的产品上,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整体成本。
- 市场因素
- 市场竞争激烈:电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众多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采取降价策略。2025年,特斯拉、小米、奥迪等品牌都推出了各种优惠活动,如特斯拉的保险补贴、小米的免费送Nappa真皮座椅等。
- 市场供应过剩:随着电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供应量不断增加。如果市场需求增长速度跟不上供应增长速度,就会导致供大于求,从而促使价格下降。
- 政策因素
- 双积分政策推动:为了提高汽车能效、降低油耗、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双积分政策。这一政策要求传统燃油车企业尽可能削减燃油车的油耗以提升CAFC油耗积分,同时尽可能生产高性价比的新能源车以提升NEV积分,从而推动了新能源车的降本增效。
- 补贴政策影响:虽然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逐渐退坡,但一些地方仍有补贴政策,如法国投入7亿欧元补贴新能源汽车。这些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也促使车企降低价格。
趋于稳定的因素
- 技术研发成本:电车技术不断创新和升级,如固态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这些新技术应用到产品中时,会增加产品的成本,从而限制价格的下降空间。
- 品牌与品质因素:对于一些高端电车品牌,品牌价值和产品品质是其重要的竞争力,这些品牌更注重产品的性能、舒适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提升,而不是单纯的价格竞争。
- 原材料价格波动:虽然目前电池原材料价格呈下降趋势,但原材料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全球经济形势、政策法规等,价格可能会出现波动。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将会增加电车的生产成本,从而对价格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