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 2025 年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研发、产能扩张、供应链整合及渠道建设四大领域,总投入预计超过300 亿元,其中研发费用占比最高。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研发投入:300 亿元支撑技术突破
- 核心技术攻坚
小米 2025 年计划投入300 亿元用于汽车研发,重点布局电池技术(如 CTB 电芯倒置技术)、智能驾驶(城市 NOA、端侧大模型)、电子电气架构等领域。例如,其自研的碳化硅电控模块可将能量损耗降低 7%,蜂窝铝镁合金车身技术使 SU7 Ultra 整车制造成本下降 23%。
- 数据佐证:2024 年小米汽车研发费用已达 240 亿元,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同比增长 25%,占集团总研发预算的 40% 以上。
- 智能驾驶与 AI 投入
小米智驾团队计划扩编至 1500 人,年度预算超 15 亿元,目标在 2025 年实现城市 NOA 功能落地。同时,小米正搭建 GPU 万卡集群,加大对 AI 大模型的投入,以优化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算法。
二、产能扩张:双工厂支撑 35 万辆交付
- 北京二期工厂投产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 月投产。该工厂总投资约50 亿元,年产能超 30 万辆,与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形成 “双工厂” 格局,支撑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 成本分摊:二期工厂采用柔性产线设计,单线改造成本仅 2 亿元,兼容多车型共线生产,降低固定资产投入。
- 武汉基地规划
小米武汉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规划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5 年底前启动建设,2026 年投产。该基地将辐射华中市场,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
三、供应链投资:构建轻量化技术壁垒
- 材料与工艺创新
小米通过投资轻量化材料企业(如蜂窝铝镁合金型材研发商),将车身减重 15%,并将材料成本从每公斤 380 元压至 120 元。此举使 SU7 Ultra 白车身重量降至 320kg,比 Model Y 轻 18%,单辆车节省成本约 8400 元。
- 产业链协同:小米投资弗迪电池(比亚迪子公司)获得刀片电池优先供应,结合轻量化车身,实现续航 - 成本双优化。
- 供应链数字化
小米自研的摩德纳智能制造平台实时监控 3000 余家供应商的产能、良品率等数据,当某型材供应商良品率低于 95% 时,系统自动切换至第二供应商,确保交付稳定性。
四、渠道与服务网络:2 万家门店覆盖下沉市场
- 线下门店扩张
2025 年小米计划新增 5000 家门店,年底前实现全国门店总数突破 2 万家。3 月新增 15 家门店后,当前门店数量已达 235 家,覆盖 65 个城市,服务网点扩展至 127 家。
- 成本结构:单店建设成本约 200 万元,渠道扩张总投入预计超 100 亿元。
- 服务网络升级
小米计划 2025 年底前实现 “销售门店覆盖 100 城,服务网点覆盖 90% 地级市”,通过第三方合作模式快速填补区域空白,提升用户服务能力。
五、财务支撑与风险控制
- 资金来源
小米通过配售股份筹集 425 亿港元,其中部分资金用于汽车业务。此外,集团 2024 年现金流充裕,为长期投入提供保障。
- 盈利目标
尽管 2024 年汽车业务净亏损 15 亿元,但毛利率已达 17.1%,接近行业平均水平。2025 年目标将毛利率提升至 20% 以上,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实现盈亏平衡。
总结:300 亿元投入背后的战略逻辑
小米 2025 年的投入策略体现了 “技术 + 产能 + 生态” 的三维布局:
- 技术:300 亿元研发投入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如碳化硅电控、蜂窝铝车身等;
- 产能:双工厂 + 武汉基地支撑 35 万辆交付,抢占市场份额;
- 生态:2 万家门店 + 供应链开放策略,强化用户粘性与成本摊薄能力。
这一投入规模在新势力车企中处于领先地位,若 35 万辆交付目标达成,小米有望跻身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