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在安徽的发展主要围绕供应链合作、市场销售及技术测试展开,同时受到智能驾驶事故的显著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生产与供应链:依赖江淮代工,本地化布局待明确
- 代工合作:
小米汽车与安徽江淮汽车的合作持续深化。根据 2024 年传闻,小米首款车型(定位 20 万元以下)可能由江淮代工生产,并计划布局换电业务。不过,双方尚未正式官宣合作细节,生产资质和产能分配仍需进一步确认。
- 供应链协同:
安徽广德市作为长三角汽车检测中心,其汽车检测小镇(如上海通用试车场、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小米提供了智能驾驶测试支持。此外,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如奇瑞、比亚迪、蔚来)的成熟度较高,可能为小米的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提供本地化配套。
- 产能与基地:
小米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仍位于北京亦庄,安徽暂未明确设立自有工厂。若江淮代工落地,安徽可能成为小米的重要生产节点,但当前信息显示其产能重心仍在北京。
二、市场与销售:事故冲击下的策略调整
- 车型布局:
- SU7:作为小米首款车型,SU7 在安徽市场的销售受 3 月 29 日铜陵高速事故影响显著。事故后首周(3 月 31 日至 4 月 6 日),小米汽车周销量骤降至 0.5 万辆,安徽地区的订单退订率上升。
- YU7: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的中大型纯电 SUV YU7 因事故后技术调整(如激光雷达全系标配)和工信部电池新规(GB38031-2025)推迟至 8 月。该车型的上市延迟可能影响安徽 SUV 市场的布局。
- 政策支持:
安徽省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仍在实施。例如,2025 年 1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新能源车置换补贴最高达 1.5 万元,叠加平台补贴后,小米 SU7 的购车成本可降低约 2 万元。此外,合肥、芜湖等城市可能提供地方补贴或充电设施支持。
- 销售网络:
小米采用 “线上线下融合” 模式,在安徽主要城市(如合肥、芜湖)布局体验店和服务中心。事故后,小米加速售后网络建设,例如新增服务中心并优化 24 小时客服系统,以缓解用户信任危机。
三、技术争议与行业影响
- 智能驾驶事故:
2025 年 3 月 29 日,搭载 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小米 SU7 在安徽德上高速碰撞施工隔离墩后爆燃,导致 3 人死亡。事故暴露了以下问题:
- 感知系统缺陷:标准版 SU7 未配备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无法识别低反光率障碍物(如塑料隔离墩)。
- AEB 性能不足:系统未能按宣传 “130km/h 下刹停”,碰撞时速仍达 97km/h。
- 电池安全隐患:碰撞后电池包未及时断电,电解液泄漏引发爆燃,逃生时间不足 20 秒。
- 行业连锁反应:
- 政策收紧:工信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规范》修订,拟强制车企实时上传智驾数据。
- 技术路线调整:华为、小鹏等车企暂停纯视觉方案研发,回归 “激光雷达 + 高精地图”。
- 市场信任危机:消费者对 L2 级辅助驾驶的信任度从 68% 骤降至 29%,小米股价 3 天内暴跌 22%。
四、未来挑战与机遇
- 技术改进:
小米计划为全系车型免费升级 “双冗余制动系统”,并在 YU7 上全系标配激光雷达,以提升安全性。此外,需优化传感器融合算法,避免类似事故重演。
- 供应链优化:
小米需加强与安徽本地供应链的合作,例如引入合肥国轩高科(电池)、芜湖伯特利(线控制动)等企业,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 市场修复:
通过透明化数据(如公开 EDR 记录)、加强用户教育(明确智驾功能边界)及提升售后服务,逐步重建消费者信任。同时,利用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加速市场渗透。
五、总结
2025 年安徽小米汽车的核心议题集中在事故后的技术整改与市场信任重建。尽管安徽的产业链基础和政策支持为小米提供了发展机遇,但其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争议、车型上市延迟及供应链本地化不足等问题,仍需通过长期努力解决。若小米能有效应对挑战,安徽有望成为其在华东市场的重要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