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海外销售仍处于战略准备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以下是基于公开资料的详细分析:
一、国内市场表现为海外扩张奠定基础
- 销量与产能突破
2024 年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全年交付 13.5 万辆,远超 7 万辆的预期目标,单月交付量从 4 月的 7058 辆增至 12 月的 2.5 万辆以上。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届时总产能将翻倍至 30 万辆 / 年,为海外供应提供支撑。
- 产品矩阵与技术竞争力
2025 年小米计划推出 SU7 Ultra(售价 81.49 万元,1.98 秒零百加速)和 YU7 SUV(预计 30-40 万元),形成轿车 + SUV 的双产品线。技术层面,SU7 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800V 高压平台,续航 800km)和自研泰坦合金车身,智能座舱集成高通 8295 芯片,L2-L4 级自动驾驶系统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推理。
二、海外扩张的战略布局与挑战
- 市场选择与进入策略
- 欧洲:作为重点目标市场,小米计划 2025 年启动小规模试销,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首批门店或与德国 MediaMarkt 合作。为规避欧盟 35.3% 的反补贴税,小米考虑在波兰设立 KD 散件组装工厂,利用欧盟内部关税豁免政策降低成本。
- 东南亚与中东:参考比亚迪在新加坡的成功经验(2024 年销量暴增 337% 夺冠),小米可能优先进入泰国、印尼等右舵市场,并探索中东高端需求。
- 拉美:与巴西、墨西哥政府谈判建厂,复制 “印度手机模式”,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
- 供应链与政策应对
- 电池供应: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提供三元锂与磷酸铁锂电池,自研钠离子电池技术进入中试阶段,确保成本竞争力。
- 欧盟关税:中欧正讨论以最低价格协议取代关税,若达成,小米可能调整欧洲售价(预计 3.5 万欧元,较国内溢价 25%),同时通过波兰工厂降低生产成本。
- 品牌与渠道建设
- 小米在海外已有超 100 家直营店,计划 3 年内覆盖欧洲 80% 主要城市,并建立 “授权维修点认证体系”。
- 差异化策略:依托 “人车家全生态” 优势,小米汽车可联动米家智能家居(如车辆接近住宅时自动激活回家模式),并提供付费解锁高阶智驾功能(如城市 NOA 包年 599 欧元)。
三、2025 年海外销售的关键里程碑
- 产能爬坡与车型测试
北京工厂二期投产后,小米计划 2025 年出口 500-1000 辆 SU7 进行市场测试,重点验证充电兼容性、本地化服务及政策合规性。
- 政策与合作伙伴
- 若中欧达成最低价格协议,小米可能在 2025 年底启动欧洲预售,首批交付预计 2026 年。
- 与大众、Stellantis 等车企的技术合作(如大众入股小鹏)可能为小米进入欧洲市场提供渠道支持。
- 风险与挑战
- 品牌认知度:欧洲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接受度仍需时间培养,需通过营销活动(如参加慕尼黑车展)提升曝光。
- 竞争压力:大众、Stellantis 推出 2.8 万欧元平价电动车,直接冲击小米目标市场;特斯拉 Model 3 改款可能进一步挤压空间。
四、长期展望
小米汽车的海外战略呈现 “三步走” 特征:2025 年启动试点,2026-2027 年实现规模化出口,2030 年进入全球前五车企行列。这一路径与比亚迪的全球化进程相似,但需在以下方面突破:
- 技术壁垒:加快自研芯片(如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落地。
- 本地化生产:在欧洲、东南亚、拉美建厂,降低关税与运输成本。
- 政策博弈:积极参与中欧贸易谈判,争取更有利的市场准入条件。
总体而言,2025 年是小米汽车海外征程的起点,其成败将取决于产能释放、政策突破与品牌建设的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