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质量表现呈现出 “技术亮点突出,但实际可靠性面临考验” 的双重特征。从产品力来看,小米 SU7 系列在性能参数、智能配置和供应链整合上展现出科技企业的优势,但频发的安全事故、用户投诉以及供应链管理问题,也暴露出其作为行业新进入者的短板。以下从技术、质量反馈、安全、售后及供应链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配置:参数亮眼,部分领域领先
- 动力与续航
2025 款小米 SU7 Ultra 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达 63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0%-80% 电量仅需 0.18 小时),电机总功率 1138kW,零百加速 1.98 秒,性能参数对标特斯拉 Model S Plaid。但实际续航达成率受驾驶习惯影响较大,用户反馈市区通勤续航达成率约 85%,高速场景降至 70% 左右。
- 智能驾驶
小米 SU7 搭载自研 HyperOS 系统,支持 L2 级辅助驾驶,包括高速 NOA、自动变道、代客泊车等功能。其端到端自动驾驶技术通过 1 颗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和 3 颗毫米波雷达实现环境感知,但在复杂路况(如暴雨、施工路段)下,系统偶发误判或接管提示延迟。
- 轻量化与材料创新
小米通过投资供应链企业,引入蜂窝铝镁合金型材,实现车身减重 15%,抗扭刚度提升 20%,同时降低制造成本 18%。SU7 Ultra 白车身重量仅 320kg,比同级别 Model Y 轻 18%。但新材料的耐久性尚未经长期验证,部分用户反馈车身异响问题。
二、质量反馈:事故频发,用户投诉集中
- 安全事故引发信任危机
2025 年 3-4 月间,小米 SU7 发生多起严重事故:
- 安徽铜陵高速碰撞爆燃事故:车头撞击隔离带后电池爆燃,3 人遇难,暴露电池安全设计缺陷(如应急解锁装置操作复杂)。
- 广东湛江碰撞起火事故:手动驾驶状态下与电动车相撞,车辆起火,司机逃逸,事故原因与电池热失控相关。
- 泉州展车撞人事故:未上牌展车失控撞飞行人,致其死亡,引发对试驾车管理的质疑。
这些事故与小米宣传的 “防弹电池”“扔西瓜都不怕” 形成反差,用户对电池安全和系统可靠性产生怀疑。
- 用户投诉与质量问题
- 车机系统故障:2024 年 10 月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投诉量达 103 件,其中 15.04% 涉及质量问题,包括车机卡顿、自动驾驶系统误报等。
- 售后服务问题:35% 的用户反馈 4S 店服务态度差、问题处理不及时,部分车主反映二手车无法过户转移控制权限。
- 细节设计缺陷:座椅颈部支撑不足、氛围灯亮度低、前备箱易进异物等问题被多次提及。
三、安全性能:测试优秀,实际表现存疑
- 实验室测试成绩优异
小米 SU7 在中保研 2023 版新规测试中获全项优 +,成为唯一获得 3G + 评级的轿车,其 “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 和 7 个安全气囊配置被认可。欧洲碰撞测试(E-NCAP)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公布结果,业内预测可获五星评价。
- 实际事故暴露短板
尽管实验室测试表现出色,但多起事故显示小米 SU7 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
- 电池热管理:高速碰撞后电池迅速爆燃,与宣传的 “全天候精确预警” 存在差距。
- 应急响应:用户反馈事故后车门解锁困难,储物格拉手设计隐蔽,延误逃生时间。
- 系统可靠性:自动紧急制动(AEB)在障碍物识别时存在 1 秒延迟,与驾驶员反应时间(约 2 秒)叠加后导致事故。
四、售后服务:政策完善,执行待优化
- 保修与服务网络
小米提供整车 5 年 / 10 万公里、电池 8 年 / 16 万公里质保,并在中国主要城市布局服务中心,承诺 EOP 后 10 年备件供应。用户可通过 400 热线和 APP 专属群获得 7×24 小时服务,但部分地区存在维修网点覆盖不足问题。
- 用户体验争议
- 代步车服务:部分用户反映维修期间需等待 3-5 天才能提供代步车,影响日常使用。
- OTA 升级:车机系统流式 OTA 支持边下载边升级,但部分用户反馈升级后出现功能异常,需回厂重置。
五、供应链与生产:产能提升,风险并存
- 供应链布局
小米与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企业合作,构建覆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的供应链体系。2025 年产能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4 月产能达 3.7 万辆 / 月,但轻量化材料(如蜂窝铝镁合金)的量产稳定性仍需验证。
- 质量控制挑战
- 零部件品控:部分用户反馈内饰塑料感强、缝隙不均匀,反映装配工艺待提升。
- 供应链风险:2025 年 3 月,某型材供应商良品率波动导致 SU7 Ultra 交付延迟,小米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切换至备选供应商,但仍影响约 5% 的订单。
总结与展望
2025 年小米汽车的质量表现呈现 “高参数、高争议” 的特点:
- 优势:性能参数领先、智能生态完善、供应链创新(如轻量化材料)。
- 劣势:电池安全事故频发、用户投诉集中、售后服务执行不到位。
未来,小米需在以下方面改进:
- 电池安全:优化热管理系统,简化应急解锁设计,提升电池抗冲击能力。
- 智能驾驶:通过 OTA 升级优化算法,减少复杂场景误判。
- 供应链管理:加强零部件品控,确保新材料量产稳定性。
- 售后服务:扩大服务网点覆盖,缩短维修响应时间。
若小米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其 “科技跨界” 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否则,频发的质量争议可能拖累品牌口碑,影响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