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第三方数据及行业分析,截至 2025 年 4 月 10 日,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的累计锁单量已接近 43 万台,其中 2025 年新增锁单量约为 18 万台。这一数据表明,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市场热度依然强劲,尽管面临产能瓶颈和交付周期延长的挑战,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并未显著减弱。
从订单结构来看,2025 年第一季度的新增锁单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例如,第 9 周(小米 SU7 Ultra 发布期间)单周新增锁单量突破 2.2 万台,但后续几周的新增订单量回落至 0.7 万 - 1.1 万台区间。这种波动与产品发布节奏、市场活动及消费者决策周期密切相关。不过,3 月 18 日小米 SU7 Ultra 的上市再次推动订单增长,单周新增锁单量回升至 1.7 万台,显示出高端车型对市场的拉动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小米汽车的订单积压问题较为突出。截至 4 月 13 日,2025 年累计交付量为 7.97 万台,而总交付量已达 21.61 万台,这意味着仍有超过 21 万台订单处于待交付状态。由于产能限制,小米 SU7 的交付周期已延长至 31-49 周,部分车型甚至需要等到 2026 年提车。这种供需失衡导致消费者的订车热情与实际交付能力之间形成巨大落差,但从市场反馈来看,75% 的锁单用户选择等待而非退订,显示出较强的用户忠诚度。
在产能方面,小米正加速推进北京亦庄二期工厂建设,该工厂预计于 2025 年 7-8 月投产,届时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这将显著缓解当前的交付压力。不过,以 2025 年 35 万台的交付目标计算,剩余 39 周内需完成 27.03 万台交付,平均每周需交付约 6900 台,这对小米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效率提出了极高要求。
此外,市场竞争环境也对小米汽车的订单走势产生影响。尽管小米 SU7 在 3 月份以 2.92 万辆的销量位居纯电动车市场第五,但特斯拉 Model Y 等竞品的强势表现(3 月销量 4.82 万辆)仍构成直接挑战。不过,小米通过技术差异化(如 SU7 Ultra 的 1548 马力三电机系统)和生态协同(80% 用户拥有 10 个以上米家设备)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壁垒。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数据主要基于第三方统计和行业分析,小米官方并未公开 2025 年的具体预定数量。由于订单数据具有时效性且可能存在统计口径差异,建议关注小米汽车官方公告或权威机构(如乘联会)的后续报告,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