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定位是国产,其核心生产、销售和技术研发均在中国本土完成。以下从生产布局、市场策略和技术自主性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生产布局:本土化产能快速扩张
- 核心工厂集中在中国
小米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年设计产能 15 万辆,实际产能通过产线优化已提升至月产 1.2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投产后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两座工厂均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车身车间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整车。
- 零部件本土化率高
小米 SU7 的核心零部件如电池(宁德时代、弗迪)、电机(小米自研超级电机 V6s)、智能座舱芯片(骁龙 8295)等均由国内企业供应或自主研发。例如,SU7 标准版后驱车型搭载襄阳弗迪的磷酸铁锂电池,Pro 版和 Max 版则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
- 海外工厂尚未启动
尽管小米计划 2027 年进军海外市场,但截至 2025 年 4 月,其海外工厂建设尚未启动。当前所有车型均在北京工厂生产,且官方明确表示 “近年内没有海外市场销售计划”。
二、市场策略:聚焦国内市场
- 销量目标以国内为主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目标是冲击全年 35 万辆交付量,这一目标完全基于中国市场。截至 2025 年 2 月,SU7 已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辆,累计交付量突破 18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将进一步释放,以满足国内需求。
- 销售网络本土化
小米汽车的销售渠道集中在国内,截至 2024 年底已在 58 个城市开设 200 家门店。海外市场的拓展仍处于筹备阶段,计划通过 “本地化经营 + 新零售” 模式逐步推进,但 2025 年暂无具体落地计划。
- 政策适配性
小米 SU7 已进入工信部《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享受免税政策,这进一步证明其产品定位与国内政策高度契合。
三、技术自主性:全产业链深度整合
- 核心技术自研
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技术布局涵盖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Xiaomi Pilot)、智能座舱(HyperOS)等关键领域。例如,SU7 搭载的碳化硅高压平台和智能底盘技术均为小米自主研发。
- 智能制造能力领先
小米汽车工厂采用思灵机器人打造的柔性组装线,单位小时产量(UPH)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0%,可兼容多车型生产,换型时间仅需 15 分钟。工厂还配备 AI 质检系统,确保每辆车的精度误差不超过 ±0.5 毫米。
- 研发投入集中
小米汽车自 2021 年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超过 630 亿元用于工厂建设和技术研发。2024 年汽车业务收入达 328 亿元,为技术迭代提供了资金保障。
四、进口可能性分析
- 整车进口无计划
目前小米汽车所有车型均在中国本土生产,且官方未公布任何进口计划。2025 年 SU7 Ultra 等新车型的上市也将在北京工厂完成生产。
- 零部件进口不影响国产属性
尽管部分零部件(如芯片)可能来自国际供应链,但根据中国《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只要整车生产地在中国,即可认定为国产车。小米汽车的本土化率已超过 80%,符合国产标准。
结论
2025 年小米汽车完全属于国产车,其生产、销售和技术研发均以中国为核心。北京工厂的产能扩张、零部件本土化供应链以及聚焦国内市场的策略,均表明小米汽车的国产属性不可动摇。海外市场的拓展将在 2027 年后逐步推进,但短期内不会改变其国产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