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已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主要依托北京的两大工厂和武汉基地的规划建设。以下是具体生产地及产能进展的详细分析:
一、北京生产基地:核心产能支撑
1. 北京亦庄一期工厂
- 位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
- 产能现状:
- 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但通过双班生产和产线优化,2025 年实际月产能已提升至 2.2 万辆,年产能超 26 万辆。
- 主要生产小米首款车型 SU7,截至 2025 年 4 月,该车型积压订单超 15 万辆,交付周期长达 37-40 周。
- 技术亮点:
- 采用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一体化生产,数字化工厂覆盖率达 85%。
- 引入宁德时代 4680 圆柱电池和英飞凌 800V 碳化硅电驱系统,适配欧洲 WLTP 续航标准。
2. 北京通州二期工厂
- 位置:北京通州马驹桥镇,紧邻一期工厂东侧。
- 产能规划:
-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6 月启动试生产,7-8 月正式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以上。
- 主要生产第二款车型 YU7,该车型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现因工厂调试延期至 8 月。
- 建设进展:
- 总投资 8.42 亿元,占地 53 公顷,建筑面积 40 万平方米,规划 1009 个停车位,采用智能化产线设计。
- 设备联调阶段已完成,5 月中下旬启动试生产,6 月正式量产。
二、武汉生产基地:未来产能储备
1. 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
- 位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小鹏、路特斯生产基地相邻。
- 规划进展:
- 2025 年 4 月,工厂选址和土地平整已完成,占地面积约 2000 亩,是小鹏工厂的三倍,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
- 主要辐射华中市场,计划 2026 年投产,助力小米实现百万辆产销目标。
- 当前状态:
- 2025 年仍处于基建阶段,部分零部件供应商(如上海本特勒汇)已启动焊接生产线扩建,预计 5 月开工,年产小米 N3 前副车架 30 万套。
- 整车生产尚未启动,首款车型或为 2026 年推出的增程式 SUV N3。
2.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
- 位置:武汉新城光谷片区。
- 功能:
- 2025 年 4 月进入装修阶段,专注于家用及中央空调生产,与汽车生产无关。
- 小米 “家族化” 产品研发与生产基地,非汽车制造主体。
三、供应链与产能协同
1. 区域化供应链布局
- 长三角:宁波万安科技(底盘)、台州拓普集团(悬架)等 20 余家企业形成集群,物流成本降低 15%,生产效率提升 35%。
- 本地化率:小米 SU7 供应链本土化率达 92%,关键部件良品率 99.3%。
2. 海外产能规划
- 波兰 KD 工厂:计划设立散件组装厂,利用欧盟关税豁免政策,降低欧洲市场成本。
- 巴西 / 墨西哥:与当地政府谈判建厂,复制 “印度手机模式”,规避关税壁垒。
四、2025 年产能目标与挑战
1. 交付目标:
- 全年计划交付 35 万辆,北京双工厂贡献主要产能(一期 26 万辆 + 二期 6 万辆),武汉基地暂未投产。
- YU7 车型因工厂延期,预计交付量约 8 万辆,SU7 占比超 75%。
2. 潜在风险:
- 供应链压力: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依赖外部供应商,需应对全球供应链波动。
- 产能爬坡:二期工厂投产初期可能面临调试延迟,影响交付节奏。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重心集中在北京亦庄和通州的两大工厂,其中一期工厂全力保障 SU7 交付,二期工厂则承担 YU7 的量产任务。武汉基地作为未来产能储备,正加速基建和供应链配套,但 2025 年尚未正式投产。这种 “南北双基地” 布局不仅支撑了当前的市场需求,也为 2026 年百万辆目标奠定了基础。随着产能释放和新车型推出,小米汽车在新能源赛道的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