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 SU7 Ultra 作为 2025 年小米汽车冲击高端市场的旗舰车型,凭借极致性能与智能科技的结合,成为行业焦点。以下从产品定位、核心配置、市场表现及争议点展开分析:
一、产品定位与价格
小米 SU7 Ultra 于 2025 年 2 月 27 日正式上市,定位 “赛道级性能轿跑”,标准版售价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其定价策略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S Plaid(81.49 万元)和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199.8 万元),以 “半价超跑” 概念吸引性能车爱好者。
二、核心配置与性能
1. 动力系统:地表最强量产电动四门车
- 三电机四驱:搭载双 V8s 后电机(578 马力)+ V6s 前电机(392 马力),综合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刷新上海国际赛车场最速量产车纪录(2 分 09 秒 944)。
- 电池与续航:宁德时代麒麟 II 赛道版电池,容量 93.7kWh,CLTC 续航 630km,支持 480kW 超充(11 分钟补能 300km)。
- 底盘调校: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独立悬架,CDC 电磁悬架 + 后轮转向系统,配合碳陶瓷刹车(430mm 碟盘 + 前六后四活塞卡钳),100km/h 刹停距离仅 30.8 米。
2. 智能配置:人车家生态闭环
- Xiaomi HAD 智驾系统:双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 508TOPS),128 线激光雷达 + 11 颗摄像头 + 12 颗超声波雷达,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遥控泊车等功能。但受工信部新规影响,宣传中已禁用 “自动驾驶” 等表述,明确标注为 L2 级辅助驾驶。
- 澎湃 OS 座舱:16.1 英寸 3K 中控屏 + 7.1 英寸全液晶仪表,支持 CarPlay、Carlink,语音助手 “小爱同学” 可控制智能家居设备,实现 “上车即回家” 的无缝互联。
- 赛道模式:通过方向盘 “Boost” 按键释放 20 秒超额扭矩,配合 40W 外置扬声器模拟 V12 声浪,营造沉浸式驾驶体验。
3. 设计与细节
- 外观:闪电黄、太空银等 5 种配色,碳纤维前铲、尾翼、扩散器等 17 处碳纤维部件,风阻系数 0.195Cd。
- 内饰:Alcantara 材质运动座椅 + 碳纤维饰板,支持座椅加热 / 通风 / 按摩,后排空间因溜背设计略显局促(1.8 米乘客头部空间不足)。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1. 销量与交付
- 订单火爆:上市首日大定破 1 万台,3 月 2 日锁单破 1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截至 4 月,订单排队周期普遍为 6-7 个月,部分特殊配置需等待 9-10 个月。
- 产能提升:北京亦庄二期工厂 7 月投产,9 月单月产能预计突破 5 万台,交付周期压缩至 14-17 周(标准版仍需 42 周)。
2. 用户评价
- 好评点:
- 性能炸裂:1.98 秒加速被用户称为 “地面飞行器”,赛道模式下的操控稳定性获专业车手认可。
- 智能体验:车机流畅度媲美手机,米家生态联动便捷,自动泊车对窄车位识别率高。
- 颜值吸睛:闪电黄车漆 + 碳纤维套件回头率 200%,被称为 “移动艺术品”。
- 争议点:
- 续航焦虑:冬季低温环境下续航缩水至 400km 以下,哨兵模式耗电明显(一晚上掉电 20km)。
- 充电限制:第三方充电桩功率不稳定,超充桩覆盖率不足。
- 品控问题:部分用户反馈座椅异响、车机偶发卡顿,需通过 OTA 升级优化。
四、争议与挑战
1. 安全事故与舆论压力
- 事故频发:2025 年 3 月福建泉州、安徽铜陵等地曝出 SU7 Ultra 因超速或智驾问题引发事故,其中泉州事故导致 1 人死亡,舆论质疑 “赛道性能与公共道路安全的矛盾”。
- 官方回应:小米强调事故系用户违规操作(如开启赛道模式),并表示 “严禁在开放道路使用危险驾驶功能”,但未公布具体技术改进措施。
2. 政策监管收紧
- 工信部新规:4 月 16 日工信部要求车企禁用 “自动驾驶” 等宣传话术,明确标注辅助驾驶等级,禁止用户在智驾时调节座椅或脱手操作。小米 SU7 Ultra 已调整宣传,但部分功能(如代客泊车)被 “阉割”。
3. 品牌认知与市场竞争
- 品牌质疑:部分传统车主对 “手机厂商造车” 持观望态度,认为小米缺乏汽车行业积累。
- 竞品围剿:特斯拉 Model S Plaid(2.1 秒加速)、极氪 001 FR(2.02 秒加速)、路特斯 EMEYA 繁花 R+(96.8 万元起)等车型在性能、品牌溢价上形成竞争。
五、总结与购买建议
适合人群
- 性能发烧友:追求极致加速与赛道体验的用户。
- 科技尝鲜者:热衷人车家生态互联的小米生态用户。
- 颜值党:注重外观设计与个性化配置的年轻群体。
不推荐人群
- 家庭用户:后排空间狭小,不适合长途载人。
- 续航敏感者:北方冬季或长途出行需频繁充电。
- 保守驾驶者:对激进性能与智能驾驶功能持谨慎态度。
购买建议
- 优先选装:碳纤维套件(提升下压力)、高阶智驾包(终身免费使用权)。
- 提车时间:普通配置预计 2025 年 6-7 月交付,特殊配置需等待至年底。
- 风险提示:关注工信部监管政策变化及小米后续 OTA 升级,谨慎在开放道路使用赛道模式。
小米 SU7 Ultra 以 “性能颠覆者” 姿态入局高端电动车市场,其产品力已得到市场验证,但安全争议与品牌认知仍是待解难题。若能在软件优化、充电基建及用户教育上持续投入,有望成为国产电动车的标杆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