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在激光雷达领域的布局已形成 **“高端标配、中高端选配、基础版保留冗余”** 的差异化策略,同时通过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加速普及。以下是基于最新市场动态和技术进展的深度解析:
一、2025 年小米汽车激光雷达配置全景
1. 旗舰车型:激光雷达成 “安全刚需”
- SU7 Ultra(2025 款)
作为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标杆车型,SU7 Ultra 搭载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车顶单颗),探测距离达 200 米(10% 反射率),点云密度 153 万 / 秒,支持L3 级自动驾驶。其硬件成本占比约 15%,但通过规模化采购(2025 年禾赛 AT128 单价已降至 4000 元内)和自研算法分摊,实际用户购车成本并未显著增加。
技术亮点:
- 与英伟达 Orin-X 芯片(双颗 508TOPS 算力)深度协同,实现端到端全场景智驾(含城市 NOA、代客泊车)。
- 激光雷达与 11 颗摄像头、3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形成多传感器融合冗余,应对高速施工、夜间强光等极端场景。
- YU7(中大型 SUV)
2025 年 6 月上市的 YU7 提供激光雷达选装包(约 1.2 万元),采用速腾聚创 MX 固态激光雷达,厚度仅 25mm,功耗降低 40%。其水平视场角 120°,探测距离 180 米,支持城区复杂路况的补盲感知。YU7 标准版(无激光雷达)通过纯视觉方案实现 L2 级辅助驾驶,而高阶版(Max/Pro)则通过激光雷达升级至 L2+,满足家庭用户对安全冗余的需求。
2. 中高端车型:激光雷达 “下沉试水”
- SU7 Pro(2025 款)
售价 24.59 万元的 SU7 Pro 将激光雷达作为高阶智驾选装(约 8000 元),采用禾赛 AT128,支持高速 NOA 和基础城市道路辅助。此举旨在平衡成本与功能,吸引对智驾有需求但预算有限的用户。
市场策略:通过 “硬件预埋 + 软件订阅” 模式,用户可后期付费激活激光雷达功能,提升长期收益。
3. 基础车型:保留激光雷达接口
- SU7 标准版(2025 款)
售价 21.59 万元的基础版虽未标配激光雷达,但预留车顶接口,未来可通过官方升级加装。这种 “硬件留白” 策略既降低入门门槛,又为技术迭代预留空间,符合小米 “极致性价比” 的品牌调性。
二、技术迭代:从 “能用” 到 “好用” 的突破
1. 固态激光雷达的量产落地
2025 年,小米在 YU7 等新车型中引入速腾聚创 MX和禾赛 ATX等固态激光雷达,相比传统机械式方案:
- 体积更小:MX 厚度仅 25mm,可集成至前保险杠或后视镜下方,避免 “车顶凸起” 的突兀设计。
- 可靠性提升:无旋转部件,寿命超过 10 万小时,满足车规级要求(ISO 26262 认证)。
- 成本下降:单价降至 200 美元(约 1400 元),推动激光雷达在 15-20 万元车型中的普及。
2. 4D 成像与 FMCW 技术突破
小米 SU7 Ultra 的激光雷达支持4D 成像(加入速度维度感知),可实时追踪动态目标(如横穿马路的行人),结合 FMCW(调频连续波)技术,抗干扰能力提升 30%,雨雪天气下的点云密度衰减减少 50%。
3. 算法与硬件的深度协同
小米自研的Xiaomi HAD 端到端大模型直接处理激光雷达原始点云数据,替代传统 “感知 - 决策 - 规划” 模块化流程,决策延迟降低 40%。例如,在 SU7 Ultra 的实测中,激光雷达对施工路障的识别距离从纯视觉方案的 80 米提升至 200 米,紧急制动响应时间缩短 0.8 秒。
三、行业趋势与小米的战略选择
1. 激光雷达成本 “腰斩” 推动普及
2025 年,车载激光雷达均价从 2021 年的 8000 元降至 2000 元以下,国产化率突破 70%。小米通过与禾赛、速腾聚创等本土厂商合作,进一步压缩采购成本。例如,禾赛 AT128 的单颗成本已从 2024 年的 6000 元降至 2025 年的 4000 元,为小米在 25 万元以上车型中实现 “激光雷达标配” 奠定基础。
2. 安全事故倒逼行业转向多传感器融合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基础版(纯视觉方案)的高速事故,暴露了纯视觉在极端场景下的局限性。此后,小米加速推进 **“激光雷达 + 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 三冗余方案 **,并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推出的 SU7 中期改款中,将激光雷达作为全系标配(除入门版)。
3. 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
- 法规层面: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要求 L3 级车型必须配备激光雷达作为安全冗余,小米 SU7 Ultra 已通过相关认证,计划在 2025 年 Q3 正式开放 L3 功能。
- 用户需求:第三方调研显示,65% 的消费者愿为激光雷达支付 5000-10000 元溢价,认为其显著提升驾驶安全感。小米通过 “标配 + 选装” 组合,精准覆盖不同需求群体。
四、未来展望:从 “配置战” 到 “生态战”
1. 2025-2026 年技术路线
- 固态激光雷达全面替代机械方案:2025 年 Q4,小米 YU7 将成为首款全系搭载固态激光雷达的车型,成本控制在 2000 元内。
- 补盲雷达普及:2026 年推出的 SU8(轿跑车型)将配备 4 颗固态补盲雷达,实现车身 360° 无死角感知,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的低速场景。
2. 生态协同与数据闭环
小米计划将激光雷达与米家生态链深度整合,例如:
- 家庭场景联动:激光雷达扫描家庭车库,自动规划泊车路径;
- 社区服务:与小米生态链企业合作,利用路侧激光雷达数据优化社区充电桩布局。
3. 成本与体验的再平衡
通过自研芯片(如小米澎湃智驾芯片)和车云协同(数据回传云端训练),小米目标在 2026 年将激光雷达的硬件成本再降 30%,同时通过订阅服务(如 “小米智驾 Pro” 年费 3888 元)提升长期收益。
总结:小米的 “激光雷达哲学”
小米在激光雷达领域的策略可概括为 **“安全优先、分层配置、生态赋能”**:
- 高端车型:以激光雷达为 “安全护城河”,树立技术标杆;
- 中高端车型:通过选装和后期升级降低门槛,扩大用户覆盖面;
- 基础车型:预留硬件接口,为技术普惠铺路。
这种 “渐进式普及” 模式既避免了特斯拉的纯视觉风险,又比新势力更具成本优势,有望在 2025 年新能源市场竞争中占据差异化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