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续航表现呈现出多维度的技术突破与车型差异化布局,涵盖固态电池应用、极端环境性能优化以及超充网络建设等关键领域。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车型续航能力
1. 小米 SU7 Ultra(旗舰性能版)
- 固态电池版本: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5.0」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500Wh/kg,CLTC 工况续航突破1200 公里,支持 12 分钟充电 80%(800V 高压平台)。该版本仅限 SU7 Pro + 高配车型,计划 2025 年 Q4 扩展至 SU7 Max。
- 液态电池版本:CLTC 标称续航 630 公里,实际续航受选装配置影响:
- 选装碳纤维尾翼 + 长续航轮胎:续航降至 600 公里;
- 高性能轮胎组合:续航最低 520 公里(无尾翼)。
- 实测表现:在 - 10℃低温环境下,高速续航达成率约 77%(589 公里消耗 94% 电量),优于特斯拉 Model 3 等竞品。
2. 小米 YU7(首款 SUV)
- 电池配置:提供 96.3kWh 和 101.7kWh 两种磷酸铁锂电池版本,CLTC 续航分别为820 公里和760 公里。
- 极端环境测试:雷军在 - 10℃低温下完成 1310 公里高速续航测试,平均时速超 100km/h,中途仅充电 2 次,展现出优异的低温续航能力。
- 性能参数:双电机系统综合峰值功率 691 马力,最高车速 240km/h,匹配全隐藏式门把手和低风阻轮毂设计(风阻系数 0.21)。
3. 小米 SU7 标准版
- 续航能力:CLTC 标称续航 700-830 公里,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支持 400V/800V 高压平台。800V 版本 15 分钟可补充 510 公里续航,充电兼容性达 99% 以上。
- 实测数据:高速续航达成率 59.7%(120km/h 时速下实际续航 495 公里),优于极氪 007 和特斯拉 Model 3。
二、技术突破与量产进展
1. 固态电池技术
- 性能优势:全固态电池消除液态电解质,热失控风险降低 90%,支持 3000 次循环(剩余容量≥80%),寿命可达 100 万公里。
- 量产计划:宁德时代南京工厂专线生产,月产能 1.2 万组,2025 年 Q4 起逐步搭载于 SU7 Pro + 和 SU7 Max 车型。
- 行业对比:小米固态电池能量密度(500Wh/kg)领先蔚来半固态电池(360Wh/kg),接近梅赛德斯 - 奔驰 2027 年量产目标(400Wh/kg)。
2. 超充网络建设
- 600kW 液冷超充:小米自建超充桩网络覆盖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800V 车型 15 分钟可补能 510 公里,充电效率较第三方桩提升 40%。
- 兼容性优化:通过摩德纳架构原子化充电技术,三方充电桩兼容性达 99%,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充电协议不兼容问题。
三、市场竞争与用户场景
1. 竞品对比
- 续航领先:小米 YU7 的 820 公里 CLTC 续航超越特斯拉 Model Y(719 公里)和小鹏 G7(702 公里),成为 2025 年纯电 SUV 续航标杆。
- 性价比优势:SU7 Ultra 固态电池版定价 81.49 万元,较特斯拉 Model S Plaid(81.49 万元)和保时捷 Taycan Turbo S(183.8 万元)更具竞争力。
2. 用户场景适配
- 长途出行:YU7 的 101.7kWh 电池版本可满足单次充电跨城需求,配合小米超充网络,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
- 性能需求:SU7 Ultra 的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支持赛道级驾驶,碳纤维尾翼和碳陶瓷制动盘在提升性能的同时,通过空气动力学设计将续航损失控制在 5%-10%。
四、未来规划与行业影响
1. 技术路线图
- 2025 年:固态电池量产装车,800V 超充网络覆盖主要城市,SU7 Ultra 冲击百万级豪车市场。
- 2027 年:计划推出能量密度 400Wh/kg 的高硅负极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进一步降低成本。
2. 行业影响
- 安全革新: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可能重塑行业标准,推动液态电池逐步退出高端市场。
- 生态协同:小米澎湃 OS 与智能座舱的深度整合,实现 “车 - 家 - 手机” 无缝互联,提升用户续航管理体验。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通过固态电池、超充网络和极端环境优化,在续航领域实现了 “技术领先” 与 “场景适配” 的双重突破。SU7 Ultra 和 YU7 分别以 1200 公里和 820 公里的 CLTC 续航,覆盖高性能与家庭用户需求,而 600kW 超充网络的建设则从根本上缓解了续航焦虑。随着固态电池量产进度的推进,小米有望在未来两年内成为全球电动化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