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的质量表现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特征,既在硬件配置和部分性能测试中展现出行业领先水平,也在软件系统稳定性、智能驾驶可靠性及售后服务网络等方面暴露出明显短板。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一、硬件实力与被动安全:行业标杆级表现
- 车身结构与碰撞安全
小米 SU7 在中保研 2025 年测试中,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及辅助安全三项核心指标均获优秀(G 级)。其 2000MPa 热成型钢占比 18.5%,高于特斯拉 Model 3 的 16%,在 25% 偏置碰撞中 A 柱未变形,采用 “丢轮保命” 设计,有效吸收碰撞能量。电池包通过 IP68 防水和 50km/h 侧面柱碰测试,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 “电芯倒置技术” 在极端情况下可向下释放能量,提升乘员舱安全性。
- 三电系统与续航能力
小米 SU7 标准版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随机安装),冬季测试中 - 20℃续航达成率 47.5%,低温区(5~15℃)续航达成率 91%,充电功率稳定在 116kW 以上,30%-80% 充电时间仅需 25 分钟。YU7 作为第二款车型,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最大功率 508kW,CLTC 续航达 820 公里,充电 10 分钟可增加 400 公里续航,性能参数对标保时捷 Taycan。
- 供应链与生产能力
小米与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 46 家上市公司合作,覆盖电池、电机、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工厂二期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台,生产工艺和品控能力逐步完善。
二、软件与智能驾驶:创新与争议并存
- 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
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双目纯视觉方案,AEB 功能在 80km/h 内对静止车辆识别率 100%,但对锥桶、水马等障碍物不响应。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车辆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检测到障碍物后,驾驶员接管但未能避免碰撞,引发对系统预警时间不足(仅 1 秒)的质疑。此外,自动泊车功能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1 万辆,暴露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初期不成熟。
- 车机系统与用户体验
小米 SU7 搭载 HyperOS 系统,支持手机车机无缝流转,但部分用户反馈车机学习成本高,功能设置隐藏较深,无线充电存在发热问题。消费者投诉集中在智能驾驶误判(如高架桥下阴影触发急刹)、方向跑偏、充电盖故障等硬件问题,以及售后服务响应慢、配件价格高等服务短板。
- 用户教育与风险认知
73% 的事故车主未完整观看交付中心提供的安全操作视频,部分用户过度依赖 L2 级辅助驾驶而未及时接管。小米在宣传中强调 “防弹电池”“自动驾驶” 等技术亮点,但未充分提示系统局限性,导致用户风险认知不足。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争议与成长并存
- 销量与市场份额
小米 SU7 累计交付突破 18 万辆,2025 年 1 月单月销量近 14 万台,跻身纯电市场前十。YU7 作为中大型 SUV,预售价 29.99 万元起,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互联功能吸引科技爱好者。
- 用户满意度与投诉
车主满意度评分从交付初期的 82 分提升至 87 分,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排名新势力第三位。但车质网数据显示,小米 SU7 投诉量超 2000 条,涉及智能驾驶故障、座椅缺陷、售后服务流程不完善等问题,用户满意度仅 1.9 分(满分 5 分)。
- 事故与召回事件
2025 年 3 月至 4 月,小米 SU7 发生多起严重事故,包括高速碰撞爆燃、手动驾驶状态下的碰撞起火及展车撞人致死事件,引发舆论对电池安全和智能驾驶可靠性的质疑。尽管事故率(0.066%)低于行业平均水平(0.1%),但人员伤亡率较高,且部分事故与驾驶员操作失误和系统误判双重因素相关。
四、行业对比与未来展望
- 与头部品牌的差距
小米 SU7 在车身刚性、低温续航等硬件指标上优于特斯拉 Model Y,但在智能驾驶算法成熟度、售后服务网络覆盖(全国仅 33 家服务中心)等方面落后于蔚来、理想等新势力。
- 技术迭代与用户信任
小米承诺每月推送 OTA 更新,4 月版本已优化雨雾天气雷达误报率和自动泊车成功率。清华大学车辆工程系李教授指出,新势力车企首批产品需 12-18 个月成熟期,建议用户关注问题响应速度而非零事故。
- 市场竞争与品牌定位
2025 年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小米需在 “互联网思维” 与 “汽车工业规律” 之间找到平衡。其优势在于生态链整合和性价比,但需解决用户对新品牌保值率的担忧及品控稳定性问题。
五、购买建议:理性评估需求与风险
- 推荐人群:科技数码爱好者、小米生态链用户、追求性能与智能体验的年轻家庭。
- 谨慎考虑人群:对品牌溢价有执念者、驾驶新手(性能版动力激进)、常住售后网点不足地区的用户。
- 试驾重点:体验 AEB 紧急制动、自动泊车功能,关注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响应速度。
- 风险对冲:选择带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版,避免过度依赖辅助驾驶,完整观看安全操作培训视频。
总结
小米汽车在硬件配置和被动安全领域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但其软件系统稳定性、智能驾驶可靠性及售后服务网络仍需时间打磨。作为新势力品牌,小米正经历 “成长阵痛”,其质量表现呈现 “硬件强、软件弱” 的特点。消费者若选择小米汽车,需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理性评估潜在风险,并关注企业的问题响应速度与技术迭代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