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的工厂布局已形成覆盖中国、印度、越南等关键市场的全球化生产网络,同时通过自建与合作模式持续扩大产能。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中国本土核心工厂
- 北京亦庄汽车超级工厂
作为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该工厂分两期建设:
- 一期:2023 年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车型,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和 700 余台机器人,实现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工艺闭环。
- 二期:2024 年动工,预计 2025 年中期完工,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重点支持小米首款 SUV 车型 MX11 的量产。
目前工厂已开放常态化参观,成为工业旅游示范点,体现其智能制造与生态融合的定位。
- 北京昌平手机智能工厂
2024 年正式投产,总投资 24 亿元,年产能 1000 万台小米旗舰手机,覆盖高端机型的研发、生产全流程,进一步提升小米手机的品质稳定性。
-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
小米首座智能家电制造基地,2024 年 11 月奠基,2025 年 1 月完成结构性封顶,预计 2025 年 11 月投产,2026 年大规模量产。一期聚焦空调品类,规划六大核心分厂,覆盖家用及中央空调生产,并配套 100 余间实验室,实现 “设计 - 研发 - 生产” 闭环。该工厂是小米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重要一环,未来还将建设万人研发中心和全球总部。
二、海外生产布局
- 印度市场
- 合作生产:小米在印度主要通过与 Optiemus 等本地企业合作生产无线音频设备,并计划到 2025 年将本地零部件采购量提高 50%。
- 自有工厂:虽未明确提及 2025 年新增自有工厂,但根据 2020 年信息,小米在印度已有制造工厂,且印度市场 95% 以上的手机为本土生产。结合小米在印度的持续扩张,推测其自有工厂数量可能维持在 1-2 家。
- 东南亚市场
- 越南工厂:2021 年 6 月投产,由 DBG 科技(光弘科技)代工,生产智能手机及零部件,供应越南及周边国家。
- 泰国与马来西亚:小米计划 2025 年在东南亚推出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但目前主要依赖合作生产,尚未有自有工厂的公开信息。
- 欧洲市场
- 研发与生产准备:小米汽车计划 2027 年出海,目前正筹建欧洲研发中心,并从宝马等车企挖角高管,但 2025 年尚未有工厂投产的明确计划。
三、产能规划与战略意义
- 产能目标: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武汉家电工厂预计 2026 年达产后可贡献显著产能。
- 供应链分散化:通过越南、印度等海外工厂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同时响应本地化生产政策(如印度的生产激励计划)。
- 生态链协同:武汉家电工厂与北京汽车、手机工厂形成 “人车家” 全生态闭环,未来可能通过技术共享提升整体效率。
四、总结:2025 年工厂数量估算
- 自有工厂:中国境内 4 家(北京 2 家、武汉 1 家、第二个电动汽车工厂 1 家),海外 2-3 家(印度、越南等),总计约 6-7 家。
- 合作工厂:印度、东南亚等地的代工厂数量较多,但未计入自有体系。
需注意的是,小米的工厂布局可能随市场需求动态调整,部分合作工厂或新投产项目可能未完全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