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在智能家电领域的核心布局集中于武汉光谷的首座自建工厂。这座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智能家电工厂于 2024 年 11 月奠基,仅用两个月便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目前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计划 2025 年 11 月竣工验收并启动量产,2026 年实现大规模产能释放。
关键进展与产能规划
- 工厂规模与技术应用
该工厂占地 751 亩,是小米继手机和汽车工厂后的第三座智能工厂,融合了汽车超级工厂和手机智能工厂的先进技术,引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生产全流程的数字赋能与智能决策。其装配车间自动化率达 95%,首条空调产线每分钟可下线 20 台设备,初期设计产能为 300 万台 / 年,2026 年全面达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600 万台 / 年。
- 产品聚焦与战略意义
一期项目以空调为核心品类,规划六大分厂覆盖家用及中央空调生产,初期产能分配中空调占比达 100 万 - 150 万台,电视约 100 万台,剩余产能用于空气净化器、洗衣机等产品。随着产能爬坡,空调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 50% 以上,直接对标格力等传统家电巨头。该工厂的建成标志着小米 “人车家” 全生态战略在制造端的闭环,首次实现大家电的 “研发 - 设计 - 生产” 全链路自主掌控。
- 研发与产业链协同
工厂配套建设了 100 余间先进实验室,并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智能家电技术中心,形成 “产学研用” 一体化体系。例如,小米首款中央空调已于 2025 年 2 月发布,并在武汉工厂实现量产,其自研芯片使能耗降低 23%,研发到投产周期仅需 45 天,比行业平均快一倍。此外,武汉总部 65% 以上为研发人员,湖北籍员工占比 60%,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支撑。
与重庆的关联性
尽管重庆是小米汽车电机工厂的重要基地(如铜梁的电机工厂和渝北的检测岗位招聘),但目前公开信息显示,2025 年小米在家电领域的生产布局仍以武汉为核心,重庆尚未规划或建设专门的智能家电工厂。小米在重庆的业务重心集中于汽车产业链,包括电机生产、检测及仓储物流。
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小米通过这座工厂的投入(累计超 110 亿元),不仅提升了产品成本控制能力和品质稳定性,还加速了家电行业的技术革新。例如,其空调产品凭借智能化功能和高性价比,2023 年出货量已达 440 万台,跃居行业第四。随着武汉工厂的量产,小米计划 2025 年保持空调销量 50% 以上增速,并推出高端中央空调产品,长期目标冲击行业前三。此外,工厂生产的家电产品将通过阳逻港物流网络,48 小时内覆盖全国 80% 城市,并逐步向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拓展。
综上,2025 年小米家电工厂的核心动态集中于武汉光谷项目,其产能释放、技术创新及生态协同效应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而重庆目前尚未涉足小米家电的生产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