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呈现出自建工厂为主、代工合作为辅的双重格局,这一策略既体现了小米对核心技术的掌控需求,也反映了其应对市场竞争的灵活性。以下从工厂布局、代工合作、产能规划及未来战略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自建工厂:产能扩张的核心引擎
- 北京双工厂支撑主力生产
小米汽车的自建产能集中于北京亦庄,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3 月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实际产能已通过双班生产模式提升至 30 万辆 / 年。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6 月竣工后将新增 15 万辆年产能,使北京基地总产能达到 45 万辆 / 年。这两座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产线,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每小时产能达 40 辆,支撑了小米 SU7 系列的主力生产。
- 武汉工厂的战略意义
武汉作为小米汽车的第二大生产基地,其工厂建设分为两部分:
- 智能家电工厂:位于光谷,专注于 “冰空洗” 产品自研,预计 2026 年投产,与汽车业务无直接关联。
- 汽车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工厂形成产业集群。该工厂可能采用 “自建 + 代工” 混合模式,初期利用东风云峰工厂的闲置产能生产小米 N3 增程式 SUV,后期逐步过渡到自建产线。
二、代工合作:产能补充的灵活手段
- 北京汽车制造厂的早期代工
小米 SU7 的首款车型曾通过北京汽车制造厂代工生产,利用其成熟的生产线快速实现量产。但随着北京自建工厂产能释放,代工比例已大幅下降,目前主要用于消化历史订单或特定配置车型。
- 武汉工厂的代工谈判
小米与东风汽车的合作仍在推进中。东风云峰工厂具备 30 万辆年产能,因岚图车型销量低迷导致产能闲置,小米计划与其合作生产部分车型。然而,东风对代工模式持谨慎态度,要求保留更多话语权,且担心失去政府补贴,双方尚未达成最终协议。
- 潜在代工伙伴
若自建产能无法满足 35 万辆年交付目标,小米可能寻求与比亚迪弗迪科技、江淮汽车等企业合作。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和弗迪科技的电池技术,可为小米提供快速扩产的可能性。
三、产能规划与市场需求的平衡
- 2025 年交付目标与产能缺口
小米 2025 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而北京双工厂总产能为 45 万辆 / 年,理论上可满足需求。但考虑到 SU7 Ultra 和 YU7 等新车型的上市,实际产能利用率可能接近极限。武汉工厂若能在 2025 年底前投产,可新增 10-15 万辆年产能,缓解压力。
- 供应链与成本控制
自建工厂有助于小米掌控核心供应链,例如北京工厂配套电池车间,可直接生产电池包,降低外采成本。代工模式则通过共享产能分摊固定资产投资,例如利用东风云峰工厂的现有设备,减少初期投入。
四、未来战略:技术自研与生态协同
- 技术护城河的构建
小米坚持 “不代工、不收购” 的策略,投入超 300 亿元研发自动驾驶、电池热管理等核心技术。北京工厂的实验室和武汉的研发中心形成 “北研南产” 格局,确保技术迭代与生产的无缝衔接。
- 生态整合的深化
小米汽车与智能家电、手机业务的协同效应显著。武汉工厂生产的智能家居产品可与汽车系统互联,用户可通过车载终端远程控制家中设备,这种 “人车家” 一体化场景已进入实测阶段。
总结:自建为主、代工为辅的混合模式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以北京自建工厂为核心,武汉基地为战略支点,代工合作为产能补充。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对核心技术和品质的掌控,又通过灵活的代工策略应对市场波动。未来,随着武汉工厂的全面投产和代工合作的深化,小米有望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实现产能与生态的双重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