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主要生产主体是其自主建设的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同时位于北京的二期工厂和武汉生产基地也在加速投产,形成 “南北双基地” 的产能布局。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生产主体: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
- 工厂定位与产能
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是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驹桥智造基地,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总规划产能 30 万辆 / 年(每期 15 万辆)。该工厂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同年 4 月启动小米 SU7 的首批交付,2024 年底累计交付超 13 万辆。2025 年,随着工厂双班生产的常态化,单月交付量已突破 2 万辆,成为小米汽车的主力生产基地。
- 技术与生产能力
工厂整合了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并配备 2.5 公里测试跑道,实现从研发到制造的全链条闭环。其智能化程度极高,例如车身车间采用 90% 以上的自动化率,总装车间支持柔性化生产,可同时满足多车型混线制造。此外,工厂还承担了小米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的生产,2025 年 3 月该车型上市后,工厂通过工艺升级确保了高难度配置(如碳纤维组件)的量产能力。
二、产能扩展:北京二期工厂与武汉基地
- 北京二期工厂
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2025 年 4 月通过验收,预计 6 月正式投产。该工厂紧邻一期工厂,规划产能同样为 15 万辆 / 年,初期将主要用于生产小米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的增程 SUV)。二期工厂的投产将缓解当前产能压力,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小米汽车月产能可提升至 3 万辆以上。
- 武汉生产基地
武汉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总占地约 2000 亩,规划产能远超北京工厂,建成后将辐射华中市场。目前该工厂已进入基建阶段,预计 2026 年投产,目标是支撑小米汽车 “年产销 100 万辆” 的长期目标。武汉基地的布局不仅有助于分散供应链风险,还将利用当地汽车产业集群(如小鹏、路特斯工厂)的协同效应。
三、生产模式:从代工到自主制造的转变
- 早期代工合作
2023 年,小米 SU7 的早期申报信息显示其生产企业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引发市场对代工模式的猜测。但这一合作仅限于资质借用,实际生产仍由小米自建工厂主导。例如,2023 年 12 月工信部目录中,小米 SU7 的生产地址明确为北京经开区环景路 21 号院(即小米自建工厂)。
- 自主生产资质
2024 年 7 月,工信部公告显示小米汽车的生产企业名称正式变更为 “小米”,标志着其取得独立造车资质。此后,小米 SU7 的生产完全由自建工厂负责,不再依赖外部代工。这一转变得益于小米工厂的竣工验收和生产体系的成熟,例如 2024 年 4 月小米 SU7 交付时,工厂已实现每周生产数千辆的能力。
四、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尽管小米汽车以自主生产为主,但在核心零部件领域仍与多家企业深度合作: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要供应商,其中小米 SU7 Ultra 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续航达 800 公里以上。
- 智能驾驶:收购深动科技(DEEPMOTION TECH)强化自动驾驶算法,并与 Mobileye 合作开发高阶智驾系统。
- 电机与电控:汇川技术提供驱动电机,碳化硅模块由比亚迪半导体供应。
五、未来规划:全球化产能布局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加速国内产能建设的同时,也在筹备海外生产。例如,武汉工厂预留了出口产能,计划 2026 年启动海外销售;此外,小米在德国纽北设立研发中心,未来可能在欧洲建厂以满足区域市场需求。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是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一期和二期),武汉基地则处于建设阶段。小米通过自主工厂实现了从研发到制造的全流程控制,摆脱了早期对代工的依赖。这种模式不仅确保了产品质量和产能稳定性,也为其 “高端化” 战略(如 SU7 Ultra)提供了支撑。未来,随着武汉工厂投产和海外布局推进,小米汽车的生产网络将进一步扩展,以应对全球市场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