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尚未正式推出商务车型(MPV)。根据现有信息,小米在 2025 年的主要产品为SU7 系列轿车和YU7 中大型 SUV,而商务车相关计划可能集中在 2026 年或之后。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小米 2025 年在售车型及定位
- 小米 SU7 系列(轿车)
- 价格:标准版 21.59 万元起,Ultra 版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
- 定位:主打高性能纯电轿车,搭载 V8s 超高速电机(21000rpm)、800V 高压平台及 Xiaomi HAD 智能驾驶系统,对标特斯拉 Model S、保时捷 Taycan 等车型。
- 商务属性:SU7 Ultra 通过空气悬架、后排娱乐屏等配置强化豪华感,但本质仍为运动型轿车,商务场景适用性有限。
- 小米 YU7(中大型 SUV)
- 价格:预计 25-35 万元。
- 定位:纯电 SUV,车长近 5 米,轴距 3000mm,提供单 / 双电机版本,续航最高 820km(CLTC),支持 800V 快充,主打家庭用户与城市通勤。
- 商务属性:虽未明确商务定位,但三排座椅布局和智能化配置(如澎湃 OS 车机、米家互联)可能覆盖部分商务需求。
二、小米商务车的潜在规划与价格推测
- YU9 增程式 SUV(预计 2026 年上市)
- 定位:全尺寸 SUV,采用增程式动力,三排 6/7 座布局,配备后轮转向系统,主打家庭与商务场景。
- 价格:参考小米 SU7 Ultra(52.99 万元)和竞品(如理想 L9 45.98 万元、问界 M9 46.98 万元),预计 YU9 起售价约 40-45 万元。
- 竞争优势:依托小米生态链,可能强化智能座舱与跨设备互联功能,例如支持米家设备远程控制、车载会议系统等。
- 昆仑增程式 SUV(预计 2026 年上市)
- 定位:15 万元级亲民车型,主打性价比,可能采用增程式技术,满足家庭用户与中小商户需求。
- 价格:预计 15-20 万元,直接对标五菱凯捷、传祺 M6 等燃油 MPV。
- 商务属性:空间灵活但配置基础,适合短途商务接待或小型企业采购。
三、小米商务车的定价逻辑与市场策略
- 性价比基因
- 小米 SU7 系列通过 CTB 电池技术降低成本,SU7 Ultra 毛利率达 18.5%(高于蔚来、小鹏),未来商务车可能延续 “高配低价” 策略。
- 例如,若推出 30 万元级商务车,可能配备空气悬架、激光雷达等配置,对标 40 万元级竞品。
- 生态协同溢价
- 小米汽车强调 “人车家全生态”,商务车或集成米家智能设备控制、车载会议系统等功能,通过软件服务(如自动驾驶订阅)提升利润空间。
- 例如,用户可通过车机预约会议室、控制公司空调,或联动米家投影设备进行车载演示。
- 市场竞争应对
- 2025 年 MPV 市场由腾势 D9(33.58 万元起)、别克 GL8(23.29 万元起)主导,小米若推出商务车,可能以 “智能电动” 差异化切入,定价或低于竞品 10%-15%。
- 例如,若小米商务车定价 30 万元,可能在续航(如增程式 1000km)、智能驾驶(城市 NOA)等方面形成优势。
四、用户决策建议
- 短期需求(2025 年)
- 若急需商务车,可关注小米 SU7 Ultra(52.99 万元)或YU7(30-40 万元),但需注意两者本质为轿车 / SUV,商务场景适用性有限。
- 若追求性价比,可考虑腾势 D9 DM-i(33.58 万元起)或比亚迪夏(24.98 万元起),两者在空间、舒适性上更优。
- 长期规划(2026 年及之后)
- 若愿意等待,可关注小米YU9(预计 40-45 万元)或昆仑(15-20 万元),前者适合中高端商务,后者适合中小企业。
- 建议持续关注小米官方动态及上海车展(4 月 23 日),或有新车型信息披露。
五、风险提示
- 技术验证:小米首款商务车若采用增程式技术,需验证其可靠性(如东风岚图方案可能与 “自研” 形象冲突)。
- 产能爬坡:小米汽车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台,若商务车同期上市,可能面临产能分配压力。
- 品牌认知:商务车市场注重品牌底蕴,小米需通过高端产品(如 SU7 Ultra)重塑用户心智。
综上,小米商务车的价格将取决于车型定位(中高端 / 亲民)、技术路线(纯电 / 增程)及市场竞争,预计 2026 年推出的 YU9 或定价 40-45 万元,而亲民车型昆仑可能在 15-20 万元区间。建议用户根据需求选择现有车型或等待小米后续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