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正处于快速扩张与技术突破的关键阶段。结合最新工厂建设进展、产能规划、车型矩阵及供应链管理策略,其生产体系已形成以下核心特征:
一、产能扩张:南北双基地协同发力
1. 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在即
位于通州马驹桥的二期工厂已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启动试生产,7 月正式投产。该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生产首款 SUV 车型 YU7 及 SU7 系列高端版本。通过引入智能化产线(如 AI 视觉质检、无人物流系统),其生产效率较一期工厂提升 30%,可实现单班日产 500 辆的能力。
2. 武汉超级工厂启动建设
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的小米汽车生产基地已完成选址,规划占地 2000 亩,未来将形成年产能 50 万辆的 “超级工厂”。该基地将采用 “灯塔工厂” 标准,集成数字孪生、5G 全连接等技术,预计 2026 年建成后可辐射华中及华南市场。
3. 现有产能挖潜
北京一期工厂通过产线优化,实际产能已突破设计的 15 万辆 / 年,2025 年一季度月均交付量达 2.2 万辆,支撑 SU7 系列的订单交付。双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 2025 年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为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硬件保障。
二、车型矩阵:双车战略驱动增长
1. 主力车型 SU7 系列持续热销
- SU7 标准版:2025 年一季度销量 75,869 辆,稳居新势力车型榜首,交付周期延长至 37-40 周。其核心优势在于 “2.78 秒零百加速”“830 公里 CLTC 续航” 的性能组合,以及小米生态深度整合的车载系统。
- SU7 Ultra:定位高性能旗舰,搭载三电机动力系统(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7 秒,CLTC 续航 620 公里,已在纽北赛道创下四门电动车圈速纪录。该车采用碳纤维车身(减重 17%)及宁德时代麒麟 Ⅱ 电池,支持 5.2C 超充技术(11 分钟补能 80%)。
2. 新车型 YU7 填补市场空白 -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提供单电机(235kW)和双电机(508kW)版本,CLTC 续航最高 820 公里,搭载小米自研 HAD 智驾系统。
- 产能分配:YU7 将主要由北京二期工厂生产,预计 2025 年 8 月上市,首年目标交付 8.5 万辆。
3. 增程车型蓄势待发
代号 “昆仑” 的增程式 SUV 已完成工信部备案,采用 1.5T 四缸增程器 + 双电机布局,纯电续航 400 公里,计划 2026 年上市。该车型将填补小米在 3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的空白,对标理想 L7。
三、供应链管理:技术自研与生态协同并重
1. 核心零部件自主化突破
- 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的 CTB 一体化电池,体积效率 77.8%,支持 - 20℃低温续航保持率 85%,已应用于 SU7 系列。SU7 Ultra 搭载的麒麟 Ⅱ 电池采用 16C 放电倍率,赛道连续刷圈无衰减。
- 智能驾驶:HAD 系统采用 BEV+Transformer 算法,实现城市 NOA 全量推送,但复杂场景接管率仍高于小鹏 XNGP。2025 年计划投入 20 亿元研发资金,团队扩至 2000 人,重点突破无图方案和端到端大模型。
2. 供应链韧性构建 - 供应商多元化:与德迈仕、芯茂微电子等国产厂商合作,开发丝杠、电源芯片等关键部件,减少对博世、英伟达等国际供应商的依赖。
- 产能保障措施:通过 “双班生产 + 弹性供应链” 模式,应对芯片短缺风险。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验证供应链响应能力。
四、政策与市场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1. 政策红利释放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向中高端车型倾斜,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叠加地方政策(如湖北补贴 1.5 万元),预计拉动小米汽车销量增长 10%-15%。
2. 市场竞争加剧
- 新势力内卷:小鹏 G9 凭借 5C 超充技术抢占 25 万级市场,一季度销量 9.4 万辆,目标完成率 26.9%,对小米形成直接竞争。
- 传统车企冲击:比亚迪海鸥以 7.9 万辆季度销量位列第四,其 “技术鱼池” 战略(e 平台 4.0 + 刀片电池)挤压中低端市场。
3. 产能与交付平衡
当前 SU7 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若二期工厂未能按时投产,可能导致交付周期进一步延长,影响用户体验。小米正通过 “预售锁单 + 产能公示” 策略缓解焦虑。
五、未来展望:技术落地与全球化布局
1. 技术路线图
- 2025 年 Q3:SU7 Ultra 交付,同步推送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需法规允许)。
- 2025 年底:武汉工厂启动桩基施工,布局海外生产基地(如墨西哥工厂规避关税)。
2. 销量目标
若产能爬坡顺利,小米汽车 2025 年有望实现 35 万辆交付,跻身新势力前三。长期来看,2026 年武汉工厂投产后,目标年产能突破 100 万辆,挑战比亚迪、特斯拉的市场地位。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已从 “单点突破” 转向 “系统作战”:通过南北双工厂布局夯实产能基础,以 SU7+YU7 双车战略覆盖主流市场,依托自研三电技术与生态协同构建核心竞争力。尽管面临供应链波动与市场竞争压力,但其 “硬件 + 软件 + 生态” 的铁人三项模式,正逐步改写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