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工厂的建设与运营已进入关键阶段,其产能布局、生产效率及市场表现均呈现出显著特征。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工厂建设与产能规划
- 北京超级工厂:双基地协同发力
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是当前核心生产基地,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4 月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6 月启动双班生产后,月产能逐步提升至 1.2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拿地,2025 年 4 月已通过验收,预计 6 月正式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两期合计 30 万辆。目前,北京工厂承担小米 SU7 全系及 SU7 Ultra 的生产任务,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积压订单超 15 万辆,产能利用率接近极限。
- 武汉工厂:南北战略布局的关键落子
武汉经开区的小米汽车工厂选址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约 2000 亩,规模为相邻小鹏工厂的三倍,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启动试生产,2026 年全面投产。该工厂将聚焦华中市场,辐射长三角与珠三角,与北京基地形成 “南北双枢纽” 格局,目标支撑 2026 年 100 万辆产销量目标。此外,武汉工厂周边已集聚小鹏、路特斯等车企,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 第三工厂:京汉博弈与区域经济重塑
北京与武汉围绕小米第三工厂展开激烈竞争。北京凭借政策支持、产业链成熟度及总部资源,试图巩固 “智能汽车城市” 地位;武汉则以雷军故乡情怀、九省通衢区位及新能源产业链空缺为筹码,承诺带动万亿级产值。尽管雷军频繁往返两地,但第三工厂选址尚未最终敲定,可能采用 “双总部” 模式,北京主导研发与高端制造,武汉承接增量产能。
二、生产效率与供应链管理
- 产能爬坡与技术创新
北京工厂通过供应链优化与双班生产,2025 年 4 月产能已达 3.7 万辆 / 月,为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保障。工厂采用压铸车间 6000 吨一体化压铸机、电池车间 CTP3.0 技术,以及总装车间 AGV 智能物流系统,生产效率较传统车企提升 40%。此外,小米通过 “模块化集成” 技术将碳陶刹车盘成本降低 60%,并依托生态链企业优先供应车规级芯片,缩短采购周期至行业平均的 1/3。
- 供应链深度绑定
小米与宁德时代独家合作 SU7 Ultra 的麒麟电池,单车价值超 8 万元;汇川技术提供驱动电机,适配全系车型;祥鑫科技供应电池包结构件,2025 年订单占比预计达 40%。在芯片领域,小米与英伟达合作 Orin-X 智驾芯片,并通过自研 ISP 芯片实现车规级图像处理,缓解供应链波动风险。
三、市场表现与产品策略
- 销量持续领跑
小米 SU7 系列 2025 年 3 月销量 29244 辆,同比增长 23.25%,1-3 月累计销量 75869 辆,稳居新能源中大型车榜首。SU7 Ultra 发布后 2 小时订单突破 1 万辆,叠加下半年 YU7 上市,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
- 产品矩阵扩展
第二款车型 YU7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搭载双电机系统,CLTC 续航 820 公里,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但因设计调整(EWO 变更)及英伟达 Thor 芯片供应延迟,预计推迟至 8 月。该车将对标特斯拉 Model Y,通过全域 800V 高压架构与生态链成本控制,定价或下探至 23 万元。
四、政策与竞争环境
- 政策红利支撑
2025 年中央及地方延续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报废更新补贴最高 2 万元,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叠加免征购置税政策,进一步刺激消费。湖北省额外提供 1.5 万元新能源置换补贴,武汉工厂投产后可享受地方税收优惠与物流补贴。
- 市场竞争加剧
小米面临特斯拉 Model Y(2025 年一季度销量 81889 辆)、比亚迪海鸥(79094 辆)等竞品冲击。为应对挑战,小米加速渠道扩张,2025 年门店总数将突破 2 万家,并构建 “汽车 + 智能家居” 生态场景,强化差异化体验。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 产能与交付压力
尽管北京二期工厂 6 月投产后产能将翻倍,但 15 万辆积压订单仍需 40 周交付周期,供应链波动(如芯片短缺)可能影响交付节奏。武汉工厂投产初期产能爬坡亦需时间,2025 年实际交付量或低于预期。
- 品牌与质量风险
近期 SU7 湛江事故引发舆论关注,尽管官方解释为二轮车电池起火引燃,但仍需加强安全宣传与售后服务。此外,YU7 推迟上市可能导致消费者转向竞品,需通过营销活动维持市场热度。
- 长期战略布局
小米计划 2026 年实现 100 万辆产销量,需依赖武汉工厂产能释放及第三工厂落地。同时,其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需加速智能驾驶、AI 大模型等技术研发,以应对华为、特斯拉等巨头的技术竞争。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产能释放与市场扩张的关键年,北京工厂双基地投产与武汉工厂建设为销量目标提供支撑,供应链协同与政策红利则增强抗风险能力。然而,产能瓶颈、竞品挤压及质量管控仍是主要挑战。若小米能持续优化生产效率、加速产品迭代,并深化生态链整合,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