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工厂的建设与产能布局已进入关键阶段,其核心工厂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的一期与二期工程协同推进,成为支撑小米汽车业务快速扩张的核心引擎。以下是基于最新动态的详细分析:
一、北京超级工厂:双工厂协同驱动产能跃升
1. 一期工厂:高效运转与产能突破
- 产能现状: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与双班生产模式,实际产能已突破设计目标,2024 年累计交付 13.7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
- 技术亮点:工厂配备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采用 9100 吨一体化压铸技术,实现车身部件集成化生产,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 产品覆盖:目前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车型,包括标准版、Max 版及 Ultra 版,满足 2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需求。
2. 二期工厂:加速验收与产能倍增
- 建设进展:二期工厂于 2024 年 7 月拿地后 “交款当天即开工”,仅用 9 个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
- 产能规划:二期工厂占地 53 公顷(后续扩展至 105 公顷),设计年产能 20 万辆,投产后与一期工厂形成 35 万辆额定年产能,实际产能有望突破 40 万辆。
- 技术升级:延续一期工厂的智能化定位,新增电池车间与 L4 级智驾车型产线,支持未来车型的技术迭代。
二、供应链与产能支撑:垂直整合与生态协同
1. 核心供应商与技术合作
- 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供应三元锂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平台),比亚迪弗迪电池提供磷酸铁锂电池,覆盖不同市场需求。
- 智能驾驶: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纵目科技 ADS 系统,结合自研大模型架构,实现智能驾驶系统快速迭代。
- 零部件:博世(线控制动)、布雷博(高性能卡钳)、拓普集团(底盘系统)等头部供应商保障核心部件供应。
2. 供应链管理策略
- 生态链协同:复用手机供应链管理经验,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构建 “技术 + 资本” 双轮驱动的供应链体系。
- 快速响应能力:在 2025 年芯片短缺潮中,通过生态链企业优先供应车规级芯片,将采购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的 1/3。
三、市场表现与产能匹配:销量目标与交付压力
1. 销量与订单情况
- 市场表现:2025 年一季度,小米 SU7 以 7.59 万辆的销量位列新能源车型第五,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累计订单超 32 万辆。
- 交付目标: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由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增长 159%,二期工厂的投产成为实现目标的关键。
2. 产能瓶颈与应对
- 交付压力:现有产能无法满足订单需求,用户提车周期长达 20 周。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提升将缩短提车周期至 8-12 周。
- 区域布局:武汉汽车工厂选址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 2000 亩,未来将进一步分散供应链风险并缩短交付半径。
四、政策与行业环境:政策红利与竞争挑战
1. 政策支持
- 国家层面:2025 年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以旧换新补贴(最高 2 万元)等政策,叠加地方补贴(如湖北省置换补贴 1.5 万元),刺激市场需求。
- 地方层面:北京市对小米汽车工厂的土地、税收等给予支持,武汉工厂则享受产业集聚优势。
2. 行业竞争
- 新势力对标:小米汽车双工厂总产能(35 万辆)已接近蔚来(30 万辆)、理想(40 万辆),跻身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
- 传统车企压力:大众、丰田等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销量下滑超 20%,小米凭借高性价比与智能化配置加速抢占市场份额。
五、未来规划:技术创新与产能扩展
1. 技术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2024 年研发投入达 240 亿元,重点布局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智能驾驶(Xiaomi Pilot 4.0)及生态融合(人车家全场景)。
- 新车型计划:首款 SUV 车型 YU7 预计 2025 年 8 月上市,搭载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续航达 800km,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2. 产能扩展
- 武汉工厂:规划中的武汉汽车工厂预计 2026 年投产,与北京工厂形成南北呼应,支撑更高销量目标。
- 海外布局:小米正考察东南亚、欧洲等地建厂,为未来出口做准备。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工厂产能释放的关键一年,北京双工厂的协同运作将推动其销量目标向 35 万辆迈进。供应链的垂直整合、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以及技术研发的高强度投入,共同构成了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产能爬坡的效率、新车型的市场接受度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仍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随着二期工厂投产与武汉基地的推进,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