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已形成 “北京为主、武汉在建” 的双基地格局,同时通过技术合作与产能共享布局全国市场。以下是具体信息:
一、北京生产基地:主力产能支撑全年交付目标
北京是小米汽车的发源地与核心制造枢纽,目前运营两座工厂:
- 一期工厂
- 位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 21 号院(亦庄马驹桥智造基地)。
- 产能: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产能已突破 20 万辆,支撑首款车型 SU7 的交付需求。
- 技术亮点:拥有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700 余个机器人实现 100% 自动化生产,配套 2.5 公里测试跑道。
- 二期工厂
- 位置:一期工厂东侧(通州马驹桥镇),与一期仅隔一条马路。
- 产能: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投产,年产能超 30 万辆,主要生产新款车型 YU7。
- 战略意义:二期投产后,北京双工厂总产能将达 45 万辆,支撑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二、武汉生产基地:南北协同布局的关键落子
武汉基地是小米汽车拓展华中市场的重要支点,目前处于建设与筹备阶段:
- 选址与规模
- 位置: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紧邻小鹏汽车、路特斯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群。
- 规划:占地约 2000 亩,航拍显示面积为相邻小鹏工厂的三倍,预计年产能超 30 万辆。
- 进展与挑战
- 建设进度:2025 年 1 月启动项目经理招聘,土地平整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但尚未正式投产。
- 合作争议:曾传闻与东风汽车合作代工,但因供应链主导权分歧(东风希望使用自有供应商,小米坚持自主供应链),谈判陷入僵局。
- 未来定位:可能生产 15 万元级增程式 SUV “昆仑”,预计 2026 年上市,目标覆盖中部、南部及西部市场。
三、其他布局:研发与供应链的全国化网络
除生产基地外,小米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了研发与供应链体系:
- 南京
- 华东总部:36.8 万平方米的研发基地,聚焦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
- 潜在工厂:传闻或成为第三工厂候选,利用长三角零部件资源与港口优势。
- 上海
- 研发中心:徐汇区设立分公司,专注技术开发与国际合作。
- 产业协同:依托特斯拉产业链,吸引电池、电控等供应商。
- 供应链
- 核心供应商:与比亚迪(电池)、汇川技术(电机)、祥鑫科技(结构件)等深度合作,确保产能稳定。
- 代工探索:曾考虑租用东风云峰工厂(武汉),但因产能分配问题搁置。
四、2025 年产能目标与挑战
- 目标:全年交付 35 万辆,其中北京双工厂贡献约 40 万辆产能,武汉基地或在年底前启动试生产。
- 挑战:
- 供应链压力:SU7 订单超 43 万辆,现有产能难以满足需求,需加速二期工厂爬坡。
- 区域平衡:北京工厂辐射华北,武汉基地需尽快投产以缓解全国交付压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仍集中在北京(一期 + 二期),武汉基地处于建设阶段,南京、上海等城市则承担研发与供应链职能。随着二期工厂投产与武汉基地推进,小米将逐步形成 “南北双枢纽” 格局,为 2026 年冲击百万辆产能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