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工厂的核心布局集中在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其超级工厂的一期和二期工程已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支撑全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以下是关键进展和现状:
一、工厂布局与建设进度
- 一期工厂(已投产)
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2023 年竣工并于 2024 年 4 月启动首批交付。工厂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实际产能已突破设计目标,2025 年单月交付量稳定在 2.5 万辆以上。目前工厂采用双班制生产,并开放常态化参观,游客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预约进厂体验。
- 二期工厂(即将投产)
紧邻一期工厂东侧,占地面积 53 公顷,2024 年 7 月动工,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二期工厂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投产后将新增年产能超过 30 万辆,使小米汽车整体年产能提升至 45 万辆以上,为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关键支撑。值得注意的是,二期工厂建设速度极快,自拿地后仅 10 个月即完成主体工程,展现了小米的高效执行力。
二、产能与交付目标
- 产能规划:
一期工厂通过设备升级和工艺优化,实际产能已从初期的月产 7000 辆提升至 1.2 万辆,二期投产后总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 / 年。雷军在 2025 年 3 月宣布,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二期工厂的投产是核心保障。 - 交付节奏:
目前小米 SU7 系列(含标准版、Pro 版、Max 版)的交付周期约 42-49 周,订单积压主要受限于产能。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瓶颈将逐步缓解,预计 2025 年下半年交付量将显著提升。
三、技术与供应链
- 生产技术:
工厂采用行业领先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如 9100T 压铸机)、全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焊接自动化率达 95% 以上),以及智能化总装系统,确保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 供应链体系:
小米与宁德时代(电池)、汇川技术(驱动电机)、拓普集团(空气悬架)等超百家供应商合作,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网络。二期工厂投产后,将进一步整合本地供应链资源,降低物流成本。
四、未来战略布局
- 产能扩张:
除北京工厂外,小米已启动武汉工厂的前期筹备。该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目标助力小米实现百万辆年产能。 - 产品矩阵:
二期工厂将主要生产小米第二款车型 YU7(定位中大型轿车),原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因智驾系统升级(激光雷达全系标配)和供应链调整,预计延期至 8 月交付。YU7 的量产将进一步拉动产能需求。
五、挑战与应对
- 产能爬坡压力:
尽管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但设备调试、人员培训及供应链协同仍需时间,短期内产能释放可能不及预期。小米通过增加供应商产能(如宁德时代扩大电池供应)和优化排产计划应对挑战。 - 市场竞争: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华为、理想等竞品加速布局。小米需通过技术迭代(如高阶智驾系统)和成本控制(如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保持竞争力。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工厂产能爆发的关键一年。北京亦庄工厂的一期和二期工程将形成 45 万辆 / 年的产能规模,支撑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武汉工厂筹备,小米正加速构建覆盖华北、华中的生产网络,为其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长期竞争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