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产能布局已进入关键阶段,其核心工厂建设与产能扩张计划如下:
一、北京双工厂投产,年产能突破 45 万辆
小米汽车位于北京通州马驹桥镇的二期工厂已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通过规划验收,进入设备联调阶段,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 月或 8 月正式投产。该工厂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超 30 万辆,与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形成 “双工厂” 格局,总产能将达45 万辆 / 年。二期工厂采用与一期相同的9100T 一体化压铸设备,后地板零件从 72 个减至 1 个,生产成本降低 23%,同时引入小米手机产线的**±0.01mm 精度标准**,提升电控单元生产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二期工厂在建设速度上刷新行业纪录:从 2024 年 7 月 25 日拿地到主体建成仅用 9 个月,夜间及周末持续施工,体现出 “All in 造车” 的战略决心。这一产能提升直接支撑小米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35 万辆,较 2024 年 13.5 万辆的交付量实现翻倍增长。
二、武汉基地启动,构建 “南北双基地” 格局
小米汽车武汉生产基地选址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汽车、路特斯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群。该基地将聚焦增程式混动车型生产,计划 2025 年启动建设,2026 年投产,设计年产能 20 万辆。这一布局旨在规避纯电车型的续航与充电设施短板,同时利用武汉作为中部汽车产业中心的供应链优势。
武汉基地的建设与小米 2026 年推出增程式混动 SUV “昆仑” 的计划紧密相关。该车型定位中大型 SUV,搭载 1.5T 四缸增程器,CLTC 综合续航超 1200 公里,直接对标理想 L7。
三、供应链与政策协同,保障产能爬坡
- 核心供应商绑定:小米与宁德时代、比亚迪达成双电池供应协议,同时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体积效率提升至 77.8%。碳化硅芯片方面,尽管进口依赖度仍达 87%,但已与芯茂微电子合作开发第三代半导体技术,计划 2025 年实现 20% 国产化。
- 政策红利支撑:2025 年中央及地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如报废更新补贴最高 2 万元、置换补贴 1.5 万元)刺激市场需求,叠加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预计带动全年新能源车销量达 1600 万辆,为小米产能释放提供市场空间。
- 智能制造升级:二期工厂采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18 次 / 年,同时通过 VMI 中央仓模式实现 72 小时 JIT 配送,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 40%。
四、海外布局蓄势,2025 年启动筹备
尽管 2025 年小米汽车暂无海外建厂计划,但其全球化战略已进入筹备阶段:
- 欧洲市场:计划 2025 年 MWC 期间披露首份海外订单,采用 “体验中心 + 线上预售” 模式,首批门店将与德国 MediaMarkt 合作,同步推进授权维修点认证体系。
- 拉美基地:与巴西、墨西哥政府启动工厂选址谈判,拟复制 “印度手机模式”,通过合资建厂规避关税,目标 2027 年实现本地化生产。
- 技术输出:向行业开放澎湃秒充技术,吸引欧洲充电桩企业合作,为后续海外市场开拓铺路。
五、产能挑战与风险
- 供应链瓶颈:碳化硅芯片、高端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冲击产能。小米计划 2025 年通过投资绑定 13 家深圳企业(如速腾聚创、黑芝麻智能)强化供应链韧性。
- 市场竞争:华为问界 M9、蔚来 ET9 等竞品持续施压,小米需通过 SU7 Ultra(搭载 L4 级智驾系统)和 YU7(续航 820 公里)维持技术领先。
- 政策波动:北京等城市对增程式混动车型的牌照政策可能调整,武汉基地的投产节奏需与政策动向同步。
总结
2025 年是小米汽车产能爆发的关键年,北京双工厂的投产将使其跻身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武汉基地的启动则为后续混动车型铺路。尽管面临供应链与市场竞争压力,小米凭借 “手机 + 汽车” 生态协同、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及政策红利,有望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为 2027 年全球化布局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