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北京汽车工厂的建设与运营已进入关键阶段,二期工厂的快速推进和产能规划调整成为行业焦点。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工厂建设与产能布局
- 二期工厂进展
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的小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二期项目(即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已于 2025 年 4 月中旬完成规划验收。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占地 53.11 公顷,由小米景曦科技承建。建设速度堪称行业标杆 —— 自 2024 年购地后即启动施工,采用不分昼夜的高强度推进模式,预计6 月中旬竣工,最快 7 月、最迟 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二期工厂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与一期工厂形成 “双工厂” 生产格局,助力小米实现 2025 年35 万台的交付目标(原计划为 30 万台)。
- 一期工厂现状
一期工厂自 2024 年投产以来,产能利用率已突破设计值的 200%,通过 24 小时双班倒生产模式,月均产能达 2.4 万辆,相当于年产能约 28.8 万辆。目前主要生产首款车型 SU7,其订单量远超预期,提车周期一度长达 20 周。二期投产后,总产能将显著提升,预计提车周期可缩短至 8-12 周。
二、技术创新与产品规划
- 核心技术突破
小米在动力系统、电池技术和制造工艺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 电机技术:自研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 转 / 分钟,功率密度 6.78kW/kg,三电机布局车型(如 SU7 Ultra)零百加速仅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
- 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超快充,电池包厚度仅 120mm,冬季续航衰减减少 30%。计划 2026 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km。
- 制造工艺:采用 9100 吨自研压铸机(高于特斯拉的 9000 吨),整合 72 个零部件为单一压铸件,焊点减少 840 处,车身减重 17%。
- 车型与市场策略
2025 年计划推出中型轿车YU7(原预计 6-7 月上市,现可能延期至 8 月)及纯电 SUVMX11,覆盖 25-30 万元价格带;2026 年将切入增程式市场,推出 SUV 车型 N3。同时,小米正构建 “南北双基地” 格局,武汉工厂规划占地 2000 亩,辐射华中市场。
三、合作伙伴与产业链影响
- 供应链体系
小米汽车已形成多元化供应链网络,涵盖电池(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电机(汇川技术)、智能驾驶(Momenta、禾赛科技)、智能座舱(高通骁龙 8295 芯片)等领域。与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强化了产能与技术储备。
- 经济与就业带动
工厂建设与运营为北京及周边地区带来显著经济效应:
- 直接就业:一期工厂已吸纳数千名技术工人,二期投产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超 5000 个。
- 产业链协同:带动零部件制造、物流配送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年产值数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 税收与区域发展:工厂贡献的税收将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升通州马驹桥镇的产业形象,吸引更多投资。
四、参观与公众互动
小米北京汽车工厂已开启常态化参观,每月固定场次,工作日每天 1 场,周末及节假日每天 5 场。公众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报名,参观内容包括生产线导览、汽车展厅体验及文创产品购买。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品牌透明度,也成为工业旅游的新亮点。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进展顺利,小米仍需应对以下挑战:
- 产能爬坡与品控:快速扩张可能带来设备寿命与质量控制风险,需确保产能提升与品控标准同步。
- 市场竞争: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需持续优化产品力与服务网络以保持优势。
- 政策与供应链稳定性:需关注行业政策变化及关键零部件(如芯片)的供应波动。
总体而言,小米北京汽车工厂在 2025 年的快速推进,标志着其从 “跨界新玩家” 向 “主流车企” 的蜕变。随着双工厂投产和技术创新落地,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