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北京小米汽车工厂已进入产能加速释放阶段,其建设进度、生产规模及市场表现均展现出显著进展。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全面解析:
一、工厂建设与产能规划
- 二期工厂验收与投产计划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位于北京通州马驹桥镇,紧邻一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7 日顺利通过规划验收。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包含 1 号生产厂房及 18 个子项目,规划年产能超 30 万辆,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二期投产后,北京工厂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加上武汉基地的规划布局,小米汽车将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进一步强化产能支撑体系。
- 产能目标与交付进展
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已从最初的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截至 2025 年 4 月,首款车型 SU7 累计交付约 21.6 万台,剩余订单量约 21 万台,预计通过双班制生产(一期月产能 2.2 万台)及二期投产后的产能优化(或提升至 3.5 万台 / 月),可逐步缓解交付压力。二期工厂的验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关键保障。
二、技术应用与生产创新
- 智能化与自动化升级
二期工厂配备 2.5 公里测试跑道及智能车间,支持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与高阶智驾系统研发。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模式,通过机器人、AI 质检等技术提升效率,同时注重环保,绿地率达 15.04%,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 供应链协同与合作伙伴
小米汽车已构建多元化供应链体系:
- 动力系统:汇川技术提供电驱动系统,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则为 SU7 Max 提供三元锂电池。
- 智能底盘:凯众股份同步开发减振产品及线控制动技术,适配智能驾驶需求。
- 零部件:华域汽车、津荣天宇等企业供应内饰、电池结构件等核心部件。
此外,武汉江夏区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落地,年产 30 万套零部件,强化了华中供应链布局。
三、市场策略与政策支持
- 新车型布局
小米汽车计划于 2025 年推出第二款车型 YU7,预计 8 月上市,初期产能将由二期工厂承接。SU7 系列则通过持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交付速度,目前 Pro 版订单交付周期约 11 个月,未来有望进一步缩短。
- 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
北京市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最高 1.5 万元置换补贴)及小客车指标增发(向无车家庭定向增发 4 万个新能源指标),为小米汽车销售提供了政策利好。叠加消费者对智能电动汽车的需求增长,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5 年实现市场份额的显著提升。
四、工厂开放与品牌形象
小米汽车工厂自 2025 年起开启常态化参观,每月固定场次(工作日 1 场 / 天,周末及节假日 5 场 / 天),游客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预约,未预约用户也可参观展厅、体验食堂及购买文创产品。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公众对小米汽车生产过程的透明度认知,也成为品牌宣传的重要窗口。
总结
北京小米汽车工厂在 2025 年呈现出 “产能扩张加速、技术创新引领、市场表现强劲” 的特点。二期工厂的投产将大幅提升小米汽车的交付能力,支撑 35 万辆年度目标的实现。同时,通过智能化生产、供应链优化及政策红利,小米正逐步巩固其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未来,随着武汉基地的建设及新车型的推出,小米汽车的产能与市场覆盖将进一步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