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工厂三期的规划与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其布局与产能目标紧密关联小米汽车的市场扩张战略。以下从项目进展、产能规划、战略意义及挑战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项目进展:北京与武汉双基地并行
1. 北京亦庄三期工厂:产能接力棒
-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已投产的一期、二期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产能未明确)。
- 规划细节:
- 占地面积约 52 公顷,容积率 1.0,建筑高度 60 米,规划为一类工业用地。
- 若按二期工厂建设速度(40 万平米厂房 2 个月封顶)推测,三期或于 2025 年下半年启动建设,预计 2026 年 5 月投产。
- 产能目标:业内推测三期建成后,北京基地总产能将突破 100 万辆,主要支撑 SU7、YU7 等车型的持续交付。
2. 武汉工厂:华中战略支点
- 选址与规模:
- 位于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生产基地相邻,形成产业集聚。
- 航拍显示其占地面积为小鹏工厂的三倍,初步推测年产能或达 50 万 - 100 万辆。
- 进展与争议:
- 湖北省政府积极推动,但与东风汽车的合作细节(如代工模式、补贴分配)仍在谈判中,官方预计 2025 年底宣布。
- 部分分析认为武汉工厂可能作为独立的第四基地,而非三期项目,其定位为辐射华中市场并承接未来增程车型生产。
二、产能规划:应对爆发式需求
1. 市场倒逼扩产
- 订单积压: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未交付订单超 20 万辆,SU7 提车周期长达 45 周,产能缺口达 6 万辆 / 年。
- 目标激进: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2026 年冲击 100 万辆,需月均产能突破 8 万辆(当前极限月产能 2.5 万辆)。
2. 三期工厂的关键作用
- 北京三期:缓解华北地区供应压力,满足 SU7 Ultra、YU7 等高端车型需求,预计 2026 年贡献 30 万 - 50 万辆产能。
- 武汉工厂:若落地,将覆盖华中、华南市场,同时依托东风供应链降低成本,目标 2026 年产能达 50 万 - 100 万辆。
三、战略意义:构建 “南北双极” 格局
1. 分散风险
- 北京基地受限于土地资源和环保政策,武汉工厂可分担供应链风险,避免单一基地产能中断(如疫情、政策调整)。
2. 成本优化
- 武汉作为 “中国车谷”,聚集东风本田、岚图等整车厂及宁德时代、福耀玻璃等供应商,可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零部件采购效率。
3. 政策红利
- 湖北省对新能源汽车项目提供税收优惠、土地补贴等支持,武汉工厂若落地,或享受地方政府专项补贴。
四、挑战与不确定性
1. 资金压力
- 小米汽车 2024 年亏损 62 亿元,每辆车净亏 4.5 万元,三期工厂建设(预计投资超 200 亿元)可能加剧财务负担。
- 雷军已启动 425 亿港元配股计划,部分资金或用于工厂扩建。
2. 供应链瓶颈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德赛西威智能座舱等核心部件供应紧张,三期工厂需提前锁定产能。
- 武汉工厂若采用代工模式(如与东风合作),可能面临岚图、日产产能协调问题。
3. 市场竞争
- 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持续降价,小米需在 “性价比” 与 “盈利” 间平衡,若三期产能利用率不足,将导致固定成本高企。
五、总结与展望
小米汽车工厂三期的推进是其 “三年冲全球前五” 战略的核心支撑。北京三期的快速落地将巩固华北市场优势,而武汉工厂的成败则取决于与东风的合作进展及地方政策支持。若双基地按计划投产,小米有望在 2026 年实现百万级产能,但其能否在亏损收窄、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中找到平衡点,仍是决定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建议关注 2025 年下半年武汉工厂的官方声明及北京三期的土地摘牌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