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生产策略以自建工厂为主,同时延续与北汽集团的代工合作,但代工比例可能逐步降低。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自建工厂主导产能扩张
小米汽车的核心产能来自北京亦庄的超级工厂,该工厂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 630 亿元,规划年产能达 45 万辆。
- 一期工厂:已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投产,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8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和双班生产,产能从最初的月产 7000 辆提升至 1.2 万辆,接近一期规划的年产能 15 万辆。
- 二期工厂: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7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超过 30 万辆。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占地面积 53 公顷,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可满足小米 SU7、YU7 等多车型生产需求。
- 武汉工厂:2025 年 3 月启动建设,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约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目标年产销 100 万辆。该工厂将与北京基地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辐射华中市场。
二、北汽集团的代工角色
在自建工厂产能爬坡阶段,小米汽车曾借助北汽集团的生产资质和设施完成首款车型 SU7 的量产:
- 代工合作背景:2023 年 12 月工信部目录显示,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北汽在初期为小米提供了生产资质和代工服务。
- 合作现状:随着北京工厂产能提升,北汽代工的比例可能逐步降低。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其中约 30 万辆将由北京工厂承担,剩余 5 万辆可能通过优化供应链或临时代工补充。
- 未来趋势:小米已明确将武汉工厂作为长期产能基地,未来代工需求可能进一步减少,但不排除在特定车型或区域市场与北汽保持灵活合作。
三、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整合了多家行业龙头企业,部分供应商参与生产环节:
- 电池供应:SU7 标准版使用比亚迪弗迪刀片电池,Max 版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武汉工厂未来可能引入本地电池供应商(如亿纬锂能)。
- 零部件配套:拓普集团、万向钱潮、银轮股份等上市公司为小米提供底盘、热管理系统等关键部件;博世长沙工厂供应 ABS 电机,蓝思科技参与智能座舱屏幕制造。
- 生产协同:小米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网络合作,但生产环节仍以自有工厂为主,未涉及其他车企代工。
四、2025 年产能与交付目标
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较 2024 年增长 156%,主要依赖北京工厂的产能释放:
- 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投产后新增 30 万辆,总产能达 45 万辆,可覆盖 35 万辆交付需求。
- 产能保障措施: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引入 700 多个机器人实现 100% 自动化生产,并召开供应商动员大会确保零部件供应。
- 市场策略:2025 年计划推出至少两款新车型(如 YU7),覆盖 20 万 - 50 万元价格区间,同时加速海外市场布局,2027 年启动出海计划。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以自建工厂为主导,北京亦庄基地承担核心产能,武汉工厂为未来扩张奠定基础。北汽集团作为初期代工方,其角色随着自有产能提升而弱化。小米通过整合供应链和自动化生产,确保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实现,同时为长期市场竞争构建产能护城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