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超级汽车工厂的建设与运营已进入关键阶段,其产能布局、技术突破和市场表现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全面解析:
一、工厂建设与产能规划
1. 北京双工厂格局成型
- 一期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2023 年竣工,2024 年 4 月启动交付,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产线优化,实际产能已突破设计目标,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日产能稳定在 900-1000 辆。
- 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工厂,2024 年 7 月拿地,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投产。二期工厂占地面积 53 公顷,年产能超 30 万辆,两期总产能将达 45 万辆,为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支撑。
2. 武汉基地加速推进
- 武汉汽车工厂: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尽管当前公开信息主要聚焦于武汉智能家电工厂(2025 年 9 月交付),但汽车工厂的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启动,预计 2026 年投产,进一步扩大华中市场覆盖。
二、技术创新与智能制造
1. 生产技术全球领先
- 一体化压铸技术:工厂配备 9100 吨压铸岛集群,可实现 72 个零部件一次成型,较特斯拉上海工厂的 6000 吨设备效率提升 40%,维修成本降低 30%。
- CTB 电池底盘一体化:SU7 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通过 CTB 技术将电池与底盘集成,续航提升 10%,车身扭转刚度达 40500N・m/°,超越传统豪华车。
- V8s 电机:最高转速 27200rpm,功率 425kW,扭矩 600Nm,SU7 Ultra 搭载双 V8s 电机,零百加速 2.78 秒,纽北圈速 6 分 46.874 秒,刷新四门轿跑纪录。
2. 绿色制造与效率革命
- 环保工艺:涂装车间采用 80% 水性涂料和干式纸盒喷漆房,VOCs 排放减少 80%;废水处理采用锆化工艺,实现重金属零排放。
- 智能化生产:700 + 机器人协同作业,关键工艺自动化率 100%,每 76 秒下线一辆车,效率直逼特斯拉(40 秒 / 辆)。
三、市场表现与战略布局
1. 销量持续攀升
- SU7 热销: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订单积压约 15 万辆。
- 新车型拉动增长:首款 SUV 车型 YU7 预计 2025 年 8 月上市,定位中大型市场,搭载激光雷达和城市 NOA 功能,预售首月订单突破 5 万辆。
2. 供应链与成本控制
- 垂直整合:自建电池车间,与比亚迪合作刀片电池,自研泰坦合金降低压铸成本 60%。
- 生态链协同:小米生态链企业优先供应车规级芯片,采购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的 1/3,2025 年芯片短缺潮中仍保持稳定交付。
3. 政策与出口计划
- 国内政策支持:2025 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以旧换新补贴(最高 2 万元)等政策延续,刺激市场需求。
- 海外布局:计划 2027 年进军欧洲市场,首款右舵车型 SU7 RHD 已启动研发,适配东南亚、日本等市场法规。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1. 产能与交付压力
- 短期瓶颈:尽管二期工厂即将投产,但 2025 年 35 万辆目标仍需一期工厂超负荷运转(日产能提升至 1000 辆),供应链稳定性面临考验。
- 长期规划:武汉工厂 2026 年投产后,总产能将突破 80 万辆,支撑小米 “2030 年全球销量 300 万辆” 的目标。
2. 盈利与竞争风险
- 亏损压力:2024 年汽车业务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 4.5 万元,需通过规模效应(盈亏平衡点约 25 万辆)和高端化(SU7 Ultra 占比提升至 20%)改善盈利。
- 市场竞争: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持续降价,小米需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通过智能化(全栈自研自动驾驶)和生态整合(人车家互联)构建差异化优势。
五、总结
2025 年,小米超级汽车工厂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标杆:双工厂年产能 45 万辆、9100 吨压铸技术全球领先、SU7 系列交付量破 20 万辆。尽管面临盈利压力和市场竞争,小米凭借技术创新、供应链整合和政策红利,正加速从 “跨界玩家” 向 “主流车企” 转型。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武汉基地推进,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为 2027 年海外扩张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