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主要依托其自建的北京超级工厂,同时武汉生产基地的建设也在加速推进。以下是具体信息梳理:
一、核心生产基地:北京超级工厂
1. 一期工厂:已规模化量产
- 时间线: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 6 月通过验收,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4 月启动首款车型小米 SU7 的交付。
- 产能:一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6 月开启双班模式后,实际月产能逐步提升至 1.2 万辆。截至 2025 年 3 月,北京工厂已累计交付超过 20 万辆小米汽车,支撑其成为新势力头部品牌。
- 技术能力:工厂拥有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引入 700 余个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生产效率行业领先。
2. 二期工厂:2025 年中投产
- 进展:2024 年 7 月拿地后全速推进建设,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
- 产能:二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北京双工厂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可满足小米汽车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战略意义:二期工厂紧邻一期,形成 “南北双基地” 的核心布局,进一步巩固华北市场的产能供给。
二、武汉生产基地:2026 年产能爬坡
- 选址与规模:武汉工厂落户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约 2000 亩,是小鹏工厂的三倍,规划年产能超 50 万辆。
- 建设进展:2025 年 1 月启动关键岗位招聘,预计 2026 年建成投产,将辐射华中市场并助力小米实现 2026 年百万辆产销量目标。
- 产业协同:武汉基地与本地企业如华星光电合作紧密,其研发的车载生态屏已应用于小米 SU7 Ultra。
三、第三方合作:零部件供应为主
- 早期洽谈:2023 年小米曾与江淮、奇瑞、北汽蓝谷等车企探讨代工合作,但随着自建工厂投产,第三方代工可能性大幅降低。
- 当前合作:小米与宁德时代(电池)、汇川技术(驱动电机)、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等企业建立深度供应链合作,确保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
四、产能与市场布局
- 2025 年目标:北京双工厂合计年产能 30 万辆,叠加供应链优化,小米计划全年交付 35 万辆,其中 SU7 Ultra 和 YU7 等新车型将贡献增量。
- 长期规划:通过 “北京 + 武汉” 双基地,以及潜在的第三、第四工厂,小米旨在 2026 年实现百万辆级产能,覆盖全国市场并拓展海外出口。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是其自建的北京超级工厂(一期 + 二期),武汉基地尚处建设阶段,第三方合作聚焦零部件供应而非整车代工。这种 “自主生产为主、供应链协同为辅” 的模式,既保障了产品质量和产能可控性,也体现了小米在汽车产业的长期战略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