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信息,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已从早期的代工合作逐步转向自主生产为主,核心产能由北京亦庄自建工厂承担,同时武汉基地也在加速布局。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自建工厂主导生产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小米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是当前核心生产基地,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程:已于 2023 年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6 月启动双班生产,实际产能提升至月产 1.2 万辆。
- 二期工程:2024 年 3 月开工,2025 年 3 月通过验收,新增产能 20 万辆,总产能达 35 万辆 / 年,主要生产高端车型 SU7 Ultra 和首款 SUV 车型 YU7。
该工厂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并配备实验楼和智能物流系统,能够实现 “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 的目标。
- 武汉生产基地
小米在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建设的武汉工厂于 2025 年启动,占地约 2000 亩,产能规划远超北京工厂,预计辐射华中市场。该基地与小鹏、路特斯等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小米汽车的全国布局。
二、代工合作的阶段性角色
- 早期资质借用与过渡
2023 年至 2024 年,小米因缺乏独立造车资质,曾借用北汽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资质,并在工信部申报目录中显示生产企业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但实际生产仍在小米自建工厂进行,代工仅为资质过渡手段。
- 与北汽蓝谷的技术合作
2023 年,小米曾与北汽蓝谷(北汽集团子公司)洽谈代工合作,但未达成最终协议。双方合作更多集中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等领域,而非整车代工。例如,北汽蓝谷为小米 SU7 提供高安全性电池,并联合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
- 其他潜在代工伙伴
早期传闻中提及的比亚迪、长城、富士康等代工可能性,在 2025 年已被小米自建产能覆盖。小米与比亚迪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磷酸铁锂电池供应,而非整车制造。
三、自主生产的战略意义
- 品控与供应链掌控
自建工厂使小米能够直接管理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例如,北京工厂采用摩德纳平台,整合小米 HyperOS 系统与宁德时代 / 比亚迪电池技术,实现续航、性能与智能化的统一。
- 成本与效率优化
小米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如与宁德时代、汇川技术合作)和规模化生产(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降低单车成本,提升毛利率至 17.1%,接近行业平均水平。
- 政策与资质突破
2024 年 7 月,小米正式取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其完全摆脱代工依赖,具备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
四、未来趋势
小米计划在 2025 年进一步扩建产能,并通过 **“南北双基地” 战略 **(北京 + 武汉)覆盖全国市场。同时,其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 ** 将智能座舱与小米手机、家居设备深度融合,强化差异化竞争力。随着自建工厂的成熟,代工模式在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中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由北京亦庄自建工厂主导,武汉基地作为补充,早期的代工合作(如北汽资质借用)已完成过渡。这一模式体现了小米从 “代工试水” 到 “自主可控” 的战略升级,也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长期竞争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