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工厂扩建计划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其战略布局和产能提升将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基于公开数据的详细分析:
一、二期工厂建设进展与产能目标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位于北京通州区马驹桥镇,紧邻一期工厂东侧,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包括 1 号生产厂房等 18 个项目。该工厂自 2024 年 7 月拿地后迅速动工,仅用 9 个月时间便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6 月中旬竣工,7 月或 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小米汽车年产能将从一期的 15 万辆(实际优化后提升至约 20 万辆)跃升至超过 30 万辆,加上武汉工厂的规划(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2025 年总产能有望突破 45 万辆。
这一扩建直接服务于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雷军在 2024 年 12 月宣布,小米汽车 2024 年交付量达 13.69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较原计划的 30 万辆增加 16.7%。若产能完全释放,实际交付量可能更高,部分机构预测可达 45 万 - 50 万辆。
二、市场需求与销量支撑
小米汽车的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增长高度匹配。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单月交付量达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连续 5 个月突破 2 万辆,1-3 月累计交付 75,869 辆,位居中大型车销量榜首。尽管一季度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小米 SU7 在 2025 年 Q1 销量排名第五),但其在 20 万元以上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显示出产品竞争力。
政策层面,2025 年中国政府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免税额最高 3 万元)、以旧换新补贴(最高 2 万元)等政策,并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为市场注入持续动力。叠加 2026 年购置税减半的预期,2025 年可能出现购车 “抢购潮”,进一步刺激需求。
三、技术与供应链协同
二期工厂采用智能化生产体系,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自动化设备,目标是将生产效率提升 30% 以上。同时,小米加速构建 “南北双基地” 布局:北京工厂辐射华北,武汉工厂聚焦华中,形成供应链风险分散和交付半径缩短的优势。
在技术研发方面,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将承担智能驾驶和电池技术的研发任务。例如,其与英伟达合作的自动驾驶平台已进入测试阶段,计划 2025 年实现 L3 级智驾功能量产。电池方面,小米自研的 CTB(Cell to Body)技术将应用于 YU7 车型,能量密度提升至 180Wh/kg,续航里程突破 700 公里。
四、财务与市场影响
尽管小米汽车业务在 2024 年亏损 62 亿元,但随着产能扩张和销量增长,2025 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若交付量达 35 万辆,按单车营收 24 万元计算,汽车业务年收入将达 840 亿元,占小米总营收的 23%。机构预测,小米集团 2025 年净利润可能突破 500 亿元,市值或升至 2 万亿元人民币。
市场对扩建计划反应积极。小米股价在二期工厂验收消息公布后上涨 5.2%,投资者认为产能提升将强化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不过,部分分析师担忧过度依赖单一车型(SU7 占销量 100%)和供应链风险(如电池供应紧张)可能影响目标达成。
五、行业竞争与未来挑战
小米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容小觑。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2025 年产能将达 200 万辆,比亚迪则计划通过垂直整合进一步降低成本。此外,小鹏、理想等新势力加速推出新车型,例如小鹏 X9 搭载 800V 高压平台和全场景智驾,直接对标小米 SU7。
为应对挑战,小米计划 2025 年推出第二款车型 YU7(定位中大型 SUV),并在武汉工厂投产第三款车型,覆盖 15 万 - 30 万元价格区间。同时,其与宁德时代合作的 4680 大圆柱电池生产线将于 2025 年 Q4 投产,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工厂扩建是其 “All in 汽车” 战略的关键一步,通过产能提升、技术迭代和供应链优化,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然而,如何平衡扩张速度与盈利能力、应对激烈竞争,将是小米未来两年的核心挑战。若能顺利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小米不仅将巩固其科技公司的跨界优势,还可能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