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权威报道,小米汽车的第二个工厂(二期工厂)已进入关键建设阶段,并计划于 2025 年下半年正式投产。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工厂基本信息
- 地理位置
二期工厂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紧邻一期工厂东侧,两地构成「小米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核心布局。这一选址延续了小米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集聚策略,便于共享供应链资源和物流网络。
- 建设规模
- 占地面积:一期工厂占地约 52 公顷,二期新增 53 公顷土地(总投资 8.42 亿元),未来可能扩展至 105 公顷。
- 建筑面积:二期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包括 1 号生产厂房等 18 个子项目,容积率 0.74,绿地率 15.04%,规划机动车停车位 1009 个。
- 建设速度:从 2024 年 7 月拿地到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仅用 9 个月,施工团队采用「不分昼夜、周末无休」的高强度模式,展现出小米对产能扩张的迫切需求。
二、产能规划与投产时间
- 产能目标
- 单厂产能:二期工厂设计年产能超过 30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通过产线优化提升的实际产能(原设计 15 万辆),双工厂总产能将突破 35 万辆,直接对标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头部企业。
- 市场定位:产能提升主要针对小米 SU7 系列(含已上市的 SU7 和即将推出的 SU7 Ultra)以及中型 SUV 小米 YU7(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
- 投产节点
- 竣工时间:计划 2025 年 6 月中旬完成整体建设。
- 试产与量产:最快 7 月启动试生产,8 月正式投产,较原计划提前约 2 个月。
- 交付目标:小米 CEO 雷军已宣布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二期工厂的投产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保障。
三、技术与战略意义
- 智能制造升级
- 二期工厂延续了一期「超级工厂」的智能化定位,采用一体化压铸、电池车间等先进工艺,结合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供应链管理经验,目标打造「软硬协同」的汽车制造标杆。
- 工厂布局预留了未来扩展空间,例如 52 公顷新增地块可支持新车型产线或技术升级。
- 市场竞争策略
- 应对订单压力:小米 SU7 自 2024 年上市以来订单持续超预期,现有产能已难以满足需求,二期工厂的快速投产将缓解交付压力。
- 供应链安全:通过北京双工厂的集中布局,小米可降低对单一生产基地的依赖,同时强化与比亚迪等核心供应商的协同效率。
四、未来布局与行业影响
- 全国产能网络
除北京双工厂外,小米汽车武汉基地已确定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这一「南北双基地」格局将覆盖华北、华中市场,并为冲击百万辆年产能目标奠定基础。
- 行业标杆效应
小米从拿地到工厂验收仅用 9 个月的速度,刷新了新势力车企的建设纪录。其高效执行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可能推动行业加速产能扩张,同时倒逼传统车企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
五、潜在风险与挑战
- 市场需求波动:若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或小米新车型(如 YU7)未能达到预期销量,可能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
- 供应链稳定性: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供应波动,仍可能影响工厂的实际产能释放。
- 区域竞争加剧:北京、武汉等地新能源汽车产能密集,小米需在价格、技术、品牌等方面持续创新以保持竞争力。
总结
小米汽车第二个工厂的建设是其「All in 造车」战略的关键落子,不仅直接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更标志着小米从「跨界玩家」向「主流车企」的转型。随着二期工厂的投产和武汉基地的推进,小米有望在 2026 年跻身新能源汽车产能第一梯队,但其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领跑,仍需观察产品力、供应链管理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