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 SU7 的生产布局已形成以北京为核心、武汉为潜在第二基地的 “超级工厂矩阵”,产能扩张与供应链管理成为支撑其销量增长的关键。以下是关于小米 SU7 工厂的详细解析:
一、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产能爬坡与二期投产
1. 一期工厂现状
- 位置与规模:位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一期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2024 年 4 月正式投产,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年规划产能 15 万辆。
- 产能表现: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实际月均产能达 2.2 万辆,远超设计值。截至 4 月,累计锁单约 43 万台,交付 21.6 万台,积压订单超 15 万辆,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 37-40 周。
- 技术亮点:采用 9100T 压铸机实现车身一体化成型,电池车间支持 CTB(Cell to Body)技术,标准版车型通过 14 层物理防护和电芯倒置设计提升安全性。
2. 二期工厂进展
- 建设进度:二期工厂紧邻一期,2024 年 7 月动工,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试生产预计 5 月中下旬启动,初期月产能目标 1.2 万辆。
- 产能规划:二期工厂投产后,北京基地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支撑小米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二期主要生产新款 YU7 车型,与 SU7 形成产品矩阵。
二、武汉工厂:产能补充与代工合作
1. 潜在选址与合作模式
- 地理位置: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风云峰工厂(原日产工厂)被传为代工候选地,该工厂具备 30 万辆年产能,目前生产岚图知音,闲置产能可与小米共享。
- 合作进展:湖北省政府积极推动小米工厂落户,东风汽车与小米洽谈代工事宜,但因岚图品牌补贴政策冲突(代工可能导致岚图失去每辆 3 万元补贴),合作尚未最终敲定。
2. 战略意义
- 市场覆盖:武汉工厂可辐射华中、华南市场,缩短交付周期。
- 成本优化:利用现有工厂可节省新建成本,预计 2026 年投产后年产能达 20 万辆,助力小米实现百万辆产销量目标。
三、供应链管理:技术协同与风险应对
1. 核心供应商
- 电池:标准版采用弗迪磷酸铁锂电池,Pro/Max 版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双供模式确保产能稳定。
- 碳化硅模块:英飞凌供应 HybridPACK Drive G2 模块,提升电驱效率。
- 智能驾驶: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84TOPS 算力),Pro/Max 版搭载激光雷达(508TOPS 算力),算法由小米自研。
2. 供应链创新
- 生态链协同:小米生态链企业优先供应车规级芯片,采购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的 1/3。
- 模块化集成:与常州工厂合作开发碳陶刹车盘,生产成本降低 60%,实现高端配置下探。
3. 风险应对
- 芯片短缺:通过提前备货和替代方案(如车规级手机芯片降级使用),在 2025 年芯片短缺潮中维持稳定交付。
- 电池安全:针对高速碰撞起火问题,加强电池包极端工况测试,并计划将 CTB 电芯倒置技术下放至标准版车型。
四、政策与市场:补贴红利与用户争议
1. 政策支持
- 国家补贴:2025 年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单车最高 3 万元)、以旧换新补贴(最高 2 万元),叠加地方政策(如湖北置换补贴 1.5 万元),刺激需求增长。
- 政府采购:政府机关新能源采购比例不低于 30%,小米 SU7 进入多省市公务用车目录。
2. 市场反馈
- 销量表现:2025 年 1 月交付量突破 2 万辆,连续 4 个月超 2 万辆,3 月市占率达 4.7%,位居新势力第四。
- 用户争议:智能驾驶系统因多起事故(如安徽高速碰撞致 3 人死亡)引发信任危机,小米回应称 AEB 功能对静态障碍物无效,但未公布技术改进时间表。
五、未来挑战与战略布局
1. 产能瓶颈
- 短期:北京二期投产后,2025 年产能缺口仍约 5 万辆,需依赖武汉工厂代工或第三方合作(如江淮、奇瑞)。
- 长期:规划三期工厂(北京二期旁地块),2026 年产能目标 100 万辆,需解决电池、芯片等核心资源的持续供应。
2. 技术迭代
- 智驾升级:计划推出激光雷达选装包,优化纯视觉方案障碍物识别能力,2025 年通过 OTA 升级提升 NOA 系统稳定性。
- 电池创新: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固态电池,续航目标突破 1000 公里,2026 年搭载于 SU7 改款车型。
3. 品牌重塑
- 安全透明:定期发布《智驾安全白皮书》,公开事故数据及第三方测试结果,重建用户信任。
- 生态协同:强化 “人车家全场景” 联动,例如通过米家设备动态调整充电优先级,提升用户粘性。
总结
小米汽车 SU7 工厂的 2025 年战略聚焦于产能扩张与供应链韧性建设。北京基地的双工厂运营、武汉代工合作的推进,以及生态链协同的供应链创新,共同支撑其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然而,智能驾驶安全争议、电池技术迭代压力,以及政策红利退坡后的市场竞争,将成为小米汽车下一阶段的核心挑战。若能在技术透明化、用户教育及生态协同上持续突破,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实现从 “话题品牌” 到 “主流玩家” 的跨越。
